大力推进全面绿色转型
奋力开创壮美广西新篇章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再次强调广西要“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篇章。

一、推动产业全面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生产成效显现

工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先后于2013年、2018年和2021年召开三次工业发展大会,在转变发展方式等多方面发力,产业结构优化愈发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跨入新能源汽车产销大省行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千企技改”项目2869个,力促产业转型提质。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创建自治区级清洁生产先进企业21家。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和培育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绿色工厂67个、绿色设计产品36种。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扶粮政策落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5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达2399个。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创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96万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8个、田园综合体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9个。

绿色服务业培育取得初步成效。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碳排放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等环境权益质押贷款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项目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二季度,广西绿色贷款余额达4443.86亿元,同比增长37.59%,高于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25.76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建成生态旅游示范区94家,森林康养基地32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85%以上的县(市、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工作。

二、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推进国土绿化,2021年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改善程度等居全国首位,红树林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稳居全国第三位,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初步建立湿地分级管理体系,设立24处国家湿地公园。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不断加强,初步构建起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绿色屏障。建成绿色矿山407座,其中26座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3个县(市)成功入选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打好污染天气应对、臭氧(O3)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场标志性战役,有序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十三五”期间,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在88%以上,2020年、2021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有监测数据记录以来的最优水平。持续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治理从治标向标本兼治、从末端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在90%以上,2020年并列全国首位,2021年全国排名第三。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10年均为“优”,稳居全国前三名。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地块准入管理。

三、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不断推进能源资源绿色转型。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的布局和开发建设,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基础,推动绿色清洁能源事业不断发展。截至2022年8月,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3037.8万千瓦,占全区发电总装机容量52.4%。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达9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5%。“十三五”期间,全区建设用地产出率累计提高39.8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抵扣后累计下降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降低35.4%。

城乡发展绿色底色更足。我区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发展。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98%。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成为全国第7个镇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省区。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2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7.63%,较2011年的61.07%提高了36.56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5%以上。村屯绿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施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绿色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大力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和智能交通,清洁能源、新能源载运工具比例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区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25.09万辆、建成充电基础设施8.98万个,新能源车桩比为2.8:1,优于3:1的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一批绿色交通城市、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等示范样板项目。区域交通运输能力和结构明显优化,推进道路客运与高铁、航空的联程运输,在全国首创高铁客运“无轨站”。营运客车、货车、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及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能耗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智慧公路、智慧港口发展迅猛,机场、高铁站、地铁站、公交车实现“无纸化”乘车。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