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探索与实践
字号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深化可持续发展、扩大立体全面开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五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成都的探索在中国公园城市理论创新和发展实践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路径举措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推动“以评促建”,完善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绿色低碳,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承载力;深挖文化价值, 强化天府文化保护传承;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扩大全域开放,提升枢纽经济能级;建设韧性城市,筑牢城市安全基底;共建共治共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明确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2020年1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全新阶段。202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到2050年,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目标。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成都发展新的战略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的亲切关怀、殷切重托和深切期望。成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公园城市为未来城市形态,全面塑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城市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有利于开创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崭新境界,充分彰显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是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大行动,有利于推动成都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是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更好支撑“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增强成都“主干” 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首位城市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当好“稳定器” “压舱石”和“发动机”;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路径保障,有利于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凝聚对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认同和社会共识。

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成都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的空间形态,创新重塑新时代城市的科学内涵,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布局66个产业功能区、14个产业生态圈,提升产业承载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能升级,引导企业迈向品牌化、智能化。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新完善消费模式,营造国际化消费环境。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创新。 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引导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 融合发展。扎实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不断提升金融服务 实体经济能力。“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达到1.77万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上升2位至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GaWC世界城市排名跃升至第59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9.2%,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5缩小至1.84,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继续保持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位势”,金融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62.6%、88.5%、85.4%的历史新高。

(二)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全域协调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提升区域空间协调治理能力。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共1761个。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成立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推进464个“三区三带”产业协作项目,完成投资1088亿元,铁路公交化运营成效明显,市域铁路成资S3线和14条城际 “断头路”开工建设,实现55项政务服务事项同城办理,同城化战略设计空间规划初步成形,现代化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产业生态圈跨区域协作初见成效,开放式功能平台覆盖面稳步扩大,公共服务一体化效能渐显,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成效明显。

(三)全面深化可持续发展

科学编制“1+N”公园城市规划体系,精准标定城市成长坐标,公园城市加快成型。大力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开辟了城市永续发展空间。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 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40.2%。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PM2.5浓度下降28.1%,空气优良天数率达76.5%、较“十二五”末提高17.9个百分点,优良水体率达95.4%、提高27.9个百分点,锦江水生态治理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加快构建绿色 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空间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打造“碳惠天府”特色品牌。认真做好碳 达峰、碳中和工作,探索EOD城市发展模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5连降”,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1.5%,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加快 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以“三网融合” 的绿色交通体系强化交通运能、分化出行流量,以TOD综合开发优化通勤体验、涵育新型业态,以天府绿道串联新型社区和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较2015年增加17%,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城市通勤效率显著提升。营造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和多元体验生活场景。加快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新增公园面积42.99平方公里,建设强度和新增面积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建成天府绿道4408公里,市民在大都市实现眺望雪山、身憩公园、漫步绿道、乐享生活。

(四)扩大立体全面开放

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中欧班列年度和累计开行量位 居全国第一,航线规模位列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构建形成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空客货运骨干航线网络,国际(地区)航线达130条、位居全国第4位,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500万人次、出入境流量突破700万人次、跃居全球最繁忙机场第8位,天府国际机场完成校飞、即将建成投运。持续完善国际班列网络布局和境内外服务节点,连接境外58个城市、通达20个国内枢纽城市,累计开行突破10000列。深化自贸试验区、国别合作园区建设。持续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力度,加快构建全球供应链。国际交流不断深化,深入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打造 “留学成都”品牌,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04个。持续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政策3.0版,深入推进“放管服”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

(五)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每年超过65%。着力稳就业增收入。坚持援企稳岗扩就业并举,在全国率先出台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办法, 实施促进就业专项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十三五时期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9所, 新增学位52.5万个,保障58万名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组建13个专业职教集团,8所在蓉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 城市奖”。提升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截至目前,三甲医疗机构达51家、居全国第四,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1.52岁,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连续八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获评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0%、98%以上。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2%以上。建立健全租售补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基本住房保障应保尽保,房价收入比保持同类城市低位。全面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立健全“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试点,三度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三、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路径举措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成都持续开展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探索,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公园城市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在公园城市理论创新和发展实践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创新突破、引领示范,为我国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成都探索”。

(一)推动“以评促建”,完善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充分发挥评价考核标准“以评促建”作用,加快构建践 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评价标准和机制,形成高 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一是构建“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立足成都现状,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用于 评价指导公园城市建设各项工作。二是建立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 围绕“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功能定位、全市14个产业生态圈规划布局和66 个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实际,建立针对推动各区(市)县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建立相应指标考核机制。 对各项指标分别进行年度考核、季度修正和月度监测,将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对区(市)县的目标绩效考核。

(二)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 的动力源泉,提升基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成渝合作建设西部科学城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不断提升创新供给能力。二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 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协作网络,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建立知识价值导向的激励机制,探索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资源引培方式。三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科技场景建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多维度多层次应用场景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硬核 科技引领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落地。四是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促进创业投资加快发展。

(三)坚持绿色低碳,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承载力

深入贯彻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及治理工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二是提升城市生态综合承载力。大规模推进全域增绿增景,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体系等重大城市生态工程建设,优化生态空间。三是探索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完善生态要素市场交易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灵活运用金融创新等手段,搭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价值转 化通道。四是构建绿色低碳城市体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产业,探索建设“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绿色出行 交通网络,加快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推进能源系统转型升级,打造清洁高效能源供应、消费、服务模式,推进低碳技术应用落地,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

(四)深挖文化价值,强化天府文化保护传承

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巴蜀文明、发扬天府文化。一是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构建系统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将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历史文脉与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特色彰显统一起来,让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相协调。二是深度挖掘文化价值。系统梳理成都特色文化资源,提升三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快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特色文化遗产。三是推动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丰富完善文化应用场景和市民消费场景,促进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形成多元文化汇聚生态圈。

(五)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紧紧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加快推进东部新区建设,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引领区域共同发展。一是强化成渝双城联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拓展市场空间,着力推进成渝两地产业链 协同开放,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二是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推动现代产业、市场体系、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 球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三是加快推进先期项目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尽快落地、及早见效。四是创新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机制。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的空间功能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六)扩大全域开放,提升枢纽经济能级

坚持“突出南向、稳定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 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全面增强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一是加快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建设以天府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多式联运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以“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二是加速建设高端开放平台。以天府新区为核心建设内陆开放门户, 提升“中国— 欧洲中心”对欧合作能级,积极开展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三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全力办好大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不断挖掘对外交流合作机遇,提升国际开放交流水平,积极推动国际化合作项目落地。四是持续优化国际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企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七)建设韧性城市,筑牢城市安全基底

深刻检视城市韧性的短板和不足,努力长优势、强弱项、 补短板,提高城市系统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一是提升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城市韧性建设规划,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和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重大资源保障。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韧性。加快推进产业链配套同城化,加大韧性城市“新基建”力度,加快“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持续加大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三是加强韧性城市研究和国际合作。加强“韧性城市” 理念研究和阐释,积极参与国际韧性城市建设合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八)共建共治共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创共建共治共享 的新局面,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深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充满活力的公共服务保障格局,全面提升城 市功能品质。二是扩大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供给。深入推进国家级医改试点,扩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教育事业发展质量,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全面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稳就业促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四是创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路径。坚持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创新,不断提高社区场景营造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