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娜:联合答卷 城市群一体化走向纵深
字号

面对疫情大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正联合答卷,凭借协同作战的“硬核”实力,逐渐恢复往日活力。此番应急时“抱团”战疫的探索与实践,也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向纵深。

“抱团”战疫:尽显“朋友圈”优势

阳春三月,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的2020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主场馆及相关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等十个项目已复工,施工现场一片火热:塔吊林立、挖掘机轰鸣,戴着口罩的工人们经过防疫检查后陆续走向岗位。

“听到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整个人都精神了,还是有活干才心安。”18名来自天津市蓟州区的工人正在参与2020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配套市政基础项目——金海湖污水处理厂管线工程项目建设。为保障项目尽快安全复工,平蓟两地就复工需求与18名工人的出行安全保障进行沟通,最终由项目施工单位对个人做好防护“点对点”接回,目前该项目施工进展顺利。

“抱团”战疫远不止于此。疫情发生以来,京津冀三地迅速建立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构建三省市政府层面协调机制、各专业部门对接机制和协同办统筹协调机制,在人员流动引导、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沟通联系。

随着京津冀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十项制度的逐步落地,北京环球度假区项目现已全面实现复工复产。北京国际度假区有限公司城市大道高级项目总监董学全认为,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京津冀地区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同步跟进。“目前,产业链上已有115家京津冀地区的厂家复产。”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协同,加强企业复工所需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应保障工作,确保产业一体化布局后的可持续生产。

强化互通互济、协同联动的,还有粤港澳大湾区,比如,针对制造业重点企业,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把复工企业的需求信息在湾区城市间共享,建立中小企业诉求响应机制,携手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尽快运转起来。

“冬天里失去的,要在春天里夺回来、抢回来、补回来”,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上下游企业能否协同复工,正是对城市群协同功力的一次考验。其中,长三角表现尤为抢眼。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尖兵”,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交出复工率满分答卷。截至目前,示范区内3000余家规上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

平时已积累诸多协同经验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战疫中也展现出一体化的巨大优势。为缓解上下游产业链供需紧张,实现资源统筹,加快复工复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火速上线“G60共同抗疫”专区,一夜解决企业数十条供需信息。长三角 G60科创走廊联席办相关负责人称,“这里聚集了九座城市的‘硬核’资源,可以理清企业供需关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复工,使产业链加速运转。”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要全力抓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工业链的有机衔接,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的多个产业新城内,“复工防疫战”更是一片火热。

“漫漫绿水绕小楼,青灰屋檐落斜阳。”日前,嘉善产业新城“新西塘越里”商户街区全面开工。嘉善产业新城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园区内包括驭势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浙江达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80余家企业已陆续复工,其他企业也已纷纷提交复工申请。南湖产业新城也传出好消息,计划总投资105.8亿元的亚瑟医药高端药物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云签约”的方式落户。

短暂蛰伏过后,现已全面复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认为,“最根本的是充分发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联防联控和政策协同上的优势。”

“抱团”战疫经验不断相互复制和推广,受益的不只是跨省市通勤族与企业家,未来,更有可能探索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的长效机制。

以疫为鉴:力补短板任重道远

尽管当前疫情防控仍在进行之中,但城市群从这场“压力测试”中得到的警示,已经逐渐明晰:如何打造一个更具韧性的城市群?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通过这次疫情可以发现当前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建设的短板,未来,随着这些短板的修复,它们会在高质量发展中获得更多动能。“就城市品质而言,未来既要有正面清单,也要有负面清单,正面清单是比长板,负面清单是要查短板、补漏洞、找弱项。”

“城市发展建设也有阶段性。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正是面对这个领域的再认识和再完善。”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波指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之后,城镇化的速率会相对降低,但是对城市品质的追求将会逐步突出。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建设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必须提升,要匹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面向不确定的未来,唯有时刻做好准备,以待危险到来之际,拥有更好的条件、争得更多的时间来应对和解决危机。

在梳理各地联防联控动态时,记者发现,经此一“疫”,城市群内主要城市普遍提出,要结合跨区域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风险,抓紧补齐治理体系短板和弱项,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城市治理等,逐步拓展建立区域突发重大公共事件联防联控联动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合作及全面提升跨区域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以疫为鉴,已有奋力补短板者,如重庆市提出,加快补齐公共领域短板,全面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日前公布的2020年重庆市级重大建设项目名单中,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主城区应急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三峡应急医院、成渝城市群应急救援保障基地、三峡库区综合应急救援中心等项目已然在列。

“成渝两地要探索建立长期的应急管理合作体系,合作开展公共卫生应急联合演练,提前制定具体应急联动计划,共同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突发状况。”就长期联动布局,戴德梁行重庆公司总经理魏晓龙建议,站在城市群统筹协调的高度规划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及生产机构布局,以便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统筹调动资源进而提升抗疫效率;在城市群层面建立医疗大数据共享管理机制;可考虑在成渝城市群内适当布局应急产业园,联动发展以实现技术升级和物资储备。

“从此次长三角疫情防控来看,长三角区域构建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效益显著、潜力巨大。”上海市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伍爱群建议,以开展区域医疗深度合作为切入口,加强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创为魂、人才培养、项目抓手、产业协同、慈善并举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在公共卫生服务、医疗资源、公卫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一体化等方面,更好地实现政策衔接、信息资源共享、优质医疗供给、快速联动响应、高效协作应对风险,以公卫信息共享平台、战略物资储备共享平台、区域联合演练等项目为抓手,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融合创新的合作新模式,让更多人受益。

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了疫情防控时期的城市运转。作为超级城市群中的特大城市,上海市选择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来对原有城市治理体系进行优化升级。2月10日,上海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这只是个开始,放眼全国,加速跟进者将不在少数。对此,清研智库研究员朱蕊建议,通过跨区域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城市群信息平台等推进区域协调合作、数据共享,推动建设跨区域现代化治理体系。

更有美好愿景。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同联动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京津冀区域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同联动建设的目标:到2025年,京津冀区域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重点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应急处置协同联动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京津冀区域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完备、一体联动、务实高效、智能辅助决策”的联防联控体系全面建成。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城市群一体化的新图景正铺展开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时间:2020年3月27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