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引领新时代广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也是指导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多民族聚居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广西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牵引,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作表率。

一、从“根”上下深功,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广西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党委统揽全局、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共同愿景”,作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策部署;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发出“共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号召;2022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作出具体安排,明确了任务分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发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委员行动”倡议书。全区民族工作会议特别倡议“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广西积极稳妥向创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迈进,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命名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命名过渡,命名主体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和自治区民宗委升格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广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广西新时代民族关系促进导则和评价指标(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广西各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全力构建党政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南宁市专门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心,并命名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研学体验教育基地、试点学校等;柳州市将上汽通用五菱等5家企业授予首批“柳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企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企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效融合;桂林市创新推出“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景区景点规划和建设、导游解说词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休闲游乐中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二、从“魂”上塑情怀,强化“一家人”思想共识

在广西有着这样的传说:古时候,始祖母“密洛陀”有三个女儿,她们各自长大成年后外出谋生。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耕耘,繁衍成汉族;二女儿挑起一担书走了,生儿育女,形成壮族;三女儿拿着小米、锄头到山里开荒种地,成为瑶族祖先……

共同的族源传说、共同的祖先记忆,是广西民族文化一个鲜明特征。

广西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历史上是中原、岭南、西南及环南中国海多民族互通有无的重要空间纽带,也是华南民族互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交往交流交融史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交融发展,“一家人”底色特别鲜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在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工作中,广西深度挖掘各民族人文历史文化,深度挖掘多民族共同记忆,通过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公认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积极培育、全力打造“壮族三月三”“刘三姐”以及铜鼓、壮锦等民族文化品牌。目前,广西已有壮族铜鼓习俗、瑶族盘王节、毛南族肥套、刘三姐歌谣等70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刘三姐歌谣、毛南族肥套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多次受邀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展演,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

着力构建大宣教工作格局。各级各类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今年秋季学期,南宁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全市中小学校“开学第一课”内容,河池市东兰县在全县中小学专门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东兰县民族中学专门设立有铜鼓音乐演奏班,组建有铜鼓队、山歌队、民谣队、民俗舞蹈队等,通过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同时,强化“文化戍边”,在边境所有村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国旗工程”,引导边境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涌现出一家三代坚守边境哨所40年的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哨长陆兰军等一大批新时代少数民族“爱国戍边模范”。

广西族际通婚十分普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西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多达163.66万户,占全区总家庭户数的10.09%。广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率非常高,全区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高于全国4.96个百分点,位居西部地区首位,83.03%的脱贫人口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

各民族血脉相连、手足相亲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为广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打下坚实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三、从“融”上做文章,铸就“一家亲”社会形态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途径,广西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中充分做足“融”的文章,持续巩固各民族守望相助“一家亲”良好形态。

在经济发展上“互助”。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确保“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加大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保障支持力度,支持帮助自治县、民族乡和边境县实现高质量发展。自治区财政重点对民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的市县给予倾斜,把自治县、民族乡和边境县作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支持对象。全力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帮扶376.5万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基础上,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9倍和2.4倍。同时,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中紧密协作,在产业链上结成“同心链”,形成发展“共同体”。如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景区各族村民依托梯田、原始民族村寨等景观,延伸出民族文化表演、农家乐、特产销售等经营项目,有的村民经营民宿,有的参与民族表演,有的负责景观维护,有的提供交通服务,各族群众各尽其能、各显所长,像“一家人”一样同心协力,将旅游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在社会治理上“互嵌”。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比如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针对来自全国各地长期居住的数万候鸟人,专门组织成立了巴马国际候鸟人协会服务管理工作站,在候鸟人比较集中的坡月村,修建了占地2222平方米的足拉屯同心文化广场,县法院还在坡月村设立广西首个旅游诉讼服务站,为候鸟人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在候鸟人较集中的村屯,住地村委会还邀请候鸟人代表参加村民理事会,党支部邀请候鸟人党员参加主题党日、庆祝“七一”和“国庆”等活动。一系列举措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候鸟人迅速融入当地社会环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治理格局。

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在移民工作中共同组织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等,从空间互嵌延伸至社区互嵌。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是个多民族杂居的移民大村,共有905户3280人,有毛南族、壮族、瑶族等11个民族。针对多民族杂居的实际,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开展“六联六促”(屯务联管、促进文明新风建设;生产联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文艺联演,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婚嫁联姻,促进民族感情相通;治安联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品牌联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构建起产业相连、文化相融、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社会形态,促进了各族村民心更近、情更亲。

广西还在全区范围内启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三项计划”,让各族群众逐步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目标催人奋进,蓝图鼓舞人心!广西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三个“共同愿景”之一,必将凝聚起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打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谐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的“广西样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广西力量。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