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君等:赫哲族小康路上稳步走“乌苏里船歌”唱出新故事
字号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

“90后”赫哲族姑娘曹畅用赫哲语唱起了《乌苏里船歌》,宛转悠扬。

在黑龙江省的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世居着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因其生活区域是祖国的最东方,赫哲族也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上世纪末,由于渔业资源逐渐匮乏,以打鱼为生的赫哲族遇到了生存难题。国家安排赫哲族“洗脚上岸”,通过种植、养殖、发展旅游等多种方式,赫哲族人逐步改善了生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亲切看望生活在这里的赫哲族群众,总书记对赫哲族奔小康的殷殷嘱托,当地干部群众牢记在心。

4年过去,这个民族写就了属于自己的小康故事。

鱼皮上“剪”出的幸福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的鱼皮画小店里,赫哲族妇女孙凤华正忙着给游客卖鱼皮画,她的丈夫——鱼皮画传承人孙玉林则坐在一旁,小心地将剪好的鱼皮用胶粘到画板上。

从十二生肖到山水园林、从平面画到多层立体画,小店的四壁挂满了上百款形色各异的画作。

这样100×50厘米的画,平均每幅能卖到五六百元,靠着卖画的收入,两口子过上了平静踏实的日子。

“农民嘛,就是靠这双手。”守着这十几平方米的小店,虽无大富大贵,但能自给自足,对孙凤华来说,这就是她最向往的小康。毕竟,这种平静的生活,在以前她想都不敢想。

“以前咱们靠捕鱼为生。”孙凤华回忆,渔民看天吃饭,又累又脏,收入也不稳定。直到在政府的帮扶下转产,夫妻俩选择开一家店,制作赫哲族传统特色工艺品——鱼皮画。

清白之艺,唯道守恒。鱼皮画工艺复杂,剥下鱼皮之后,要用木刀反复刮软再去腥,之后晾晒1~3个月才能作画,从剥皮到成品,每个细节都需要极大的眼力和耐心。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夫妻俩手艺日益精进,今年62岁的孙玉林,还成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在,小店的鱼皮画名气远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还远销到了欧美日韩等多个海外国家。

也常有学生和手工艺爱好者前来学习,“希望这门手艺能让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长,过上好日子!”孙玉林笑盈盈地说。

药田里“种”下的希望

在距离鱼皮画小店不远处的中草药种苗繁育基地,李玉华正和10余名同乡姐妹眼疾手快地除草,皮肤晒得黝黑。干完活儿,她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额角的汗,仔细地从地里走向田埂,生怕踩坏了脚下绿油油的草药种苗。

如果说孙凤华一家是“剪”出来的幸福,那李玉华一家就是“种”出来的希望。

现年58岁的李玉华也是赫哲族人,过去几年和丈夫在外打工,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干得是体力活儿,不仅辛苦,挣得也少,一家人一直没有挣脱贫困的漩涡。

近年来,街津口赫哲族乡大力发展寒地玫瑰、中草药种植、红柳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每一项收入都有一定的分红惠及贫困户。年前,孙凤华家门口就开辟了80亩中草药种苗繁育基地。2019年底,该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并向同乡贫困家庭招工,李玉华被安排来这里工作。

“是村里照顾我,照顾贫困户。”耳顺之年,李玉华终于结束了异乡打工的生活,她的丈夫也在基地工作,负责喷洒农药。能在家门口上班,有固定时间休息,还有每天100元日结工资,两口子感到“特别满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基地还免费教授中草药种植技术。“3到5年就能收益,实现当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成为我们乡中草药种植主力军的目标。”负责人吕志范很看好基地的发展。而看到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种植实践中,吕志范很开心,他不怕村民自立门户“抢”生意,“通过我们的培训让村民致富,是我们基地运行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街津口赫哲族乡有赫哲族人537人。通过种植产业,201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8305元,包括18户赫哲族贫困户在内的全乡104户贫困人口,已于去年全部脱贫。

而从孙凤华到李玉华,脱贫致富的路上,赫哲族妇女们也都跟上了大队伍。

传承文化的“新思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黑龙江考察时,曾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

“相比大城市,我还是更喜欢自己的家乡。”“90后”赫哲族姑娘曹畅,也因着这份对故土文化的热爱,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机会,回到了乌苏里江畔的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成为抚远市乌苏镇文化站站长。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相对其他文化来说传承是比较困难的。作为年轻的赫哲族人,我想把我们的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传承下去。”曹畅说。

近两年,随着直播经济大火,曹畅也找到了新的思路,“电商直播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

说干就干,6月9日,在当地团市委支持下,曹畅在淘宝直播间为家乡特色产品卖力吆喝起来,“这是赫哲族有名的鱼皮画,是纯天然的鱼皮制成的……刚炒出来的鱼毛,都是赫哲村民炒制的……”

两个多小时的直播就卖出了4000多单,这是曹畅第一次感受到直播电商的力量。

“以前再怎么吆喝,传播的也很有限,但这次直播让我很惊喜,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关注赫哲文化,而且同时还能给乡亲们卖点儿货,赚点儿钱。”

现在的曹畅每天都干劲十足,一边做直播,一边继续深入学习家乡文化,立志要让赫哲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文化的传承,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增添了动力。抚远市以抓吉村和300万亩三江湿地为中心规划了乌苏里船歌旅游风光带,建设了赫哲民俗馆,成立了省级鱼皮技艺合作社,组建了赫哲群众演艺队,村民们也办起了民宿、开起了餐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打卡消费。

“以前打鱼风险高,现在开餐馆,日子过得不错,还能把赫哲族人做鱼的好手艺搬上餐桌。”一位赫哲族大娘低头炖鱼,每到旅游旺季,她家的餐馆都会忙得不可开交。

“现在可不止我一个人直播了。”就像曹畅说的,老乡们也都与时俱进,拿起手机直播捕鱼、炒鱼松、制作鱼皮画。

站在民俗馆二楼,身着碧色民族服饰的曹畅和抓吉村的秀美风光一同入画,远处就是水波粼粼的乌苏里江,伴着习来的微风,曹畅用赫哲语唱起了《乌苏里船歌》。

“真好!”看着自己深爱的家乡越来越有生机,乡亲们笑颜愈多,这两个朴素的字眼,胜过万语千言。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表时间:2020年7月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