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军、詹小慧:建设一体化的粤港澳大湾区
字号

粤港澳大湾区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是世界著名的湾区。对比其他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存在法律及货币差异,以及多个海关的阻隔,导致商品流通、人员往来、资金流动等存在一些障碍,影响了生产及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研究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融合,形成一体化的大市场,对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将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重要支撑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分析

对比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区位条件好,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合理,创新实力强,是中国对外开放门户等优势。

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体系、四个关税区(含自贸区)”的状态,存在区域分割的格局,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市场,高效便捷的要素流动局面尚未形成。缺乏一体化机制,给大湾区建设带来以下问题:

(一)市场障碍多

由于关口太多,生产要素及商品流通不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效率难提高,产出规模受到影响。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产值低,地均产值也比其他几个湾区低,单位GDP的能耗却比其他几个湾区高。

(二)创新难提高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联合体的创新指数超越硅谷,广东是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省,大湾区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多达173所,在校生规模超过204万人,且拥有QS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4所。但是创新要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创新主体缺乏合作,各高校间缺乏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无法形成创新的合力,导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三)金融难做大

目前,粵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深圳、广州三地金融总量超过纽约、东京等任何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大湾区的金融产业如果能进行一体化整合,则在全球金融服务业具有一定的优势。截至2017年末,粵港澳银行业总资产已超过40万亿元,其中广东省银行业总资产22.72万亿元,约占三地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一半。但由于缺乏深度整合,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其一,金融限制多。内地为预防金融风险,对港澳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持股比例、业务范围有较多的限制;其二,机制有差异。如内地与香港股票交易规则、保险理赔机制、手机移动支付标准皆有不同;其三,人才难流动。内地与港澳金融高端人才缺乏统一标准,还有户籍及体制内外的限制,人才无法自由流动。在这样的情形下,金融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四)产业难发展

港澳大湾区的内地企业面临先进制造业比例较小,及产业升级的重大课题。如广州,95%制造产业属于传统制造产业,只有5%产业属于先进制造业(广州统计年鉴,2017)。另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省目前有67.3%的企业处于从工业2.0到工业3.0的过渡阶段,有23.0%的企业还处于从工业1.0到工业2.0的发展阶段,还有9.4%的企业处于工业1.0阶段,没有一家企业步入智能制造阶段。而香港经济面临持续增长难,澳门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但是由于区域分割,产业很难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条件优越,但是由于市场分割,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障碍。如果能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那将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整合大湾区,形成一体化的大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差异是制度和法律上的差异。消除这些差异,必须三地政府加强沟通协商,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从易到难,逐步实现一体化的目标。应当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成立政府联合工作委员会,研究制订促进生产要素、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湾区共同法律、制度。

具体而言:人流方面,放宽大湾区内居民因公、因私双向流动多次签注及长期商务工作签注的申办条件,简化审批环节。物流方面,加大力度创新通关模式,提高港澳与内地之间物流通关效率,探索建立统一的湾区物流技术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内地与港澳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争取内地与港澳所有口岸实现 24 小时通关。资金流方面,在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大湾区资金的双向互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信息流方面,应当做好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商务信息等的传播与共享。粤港澳三地可以设立共同的信息管理局,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搜集、发布有关粤港澳的经济、科技等信息。

(二)整合大湾区的创新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合力

首先,应当利用广州、香港两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加大湾区建设所急需的专业、学科,加强高等学校间的交流,开展合作办学,师资及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灵活的措施,以名校带动普通学校,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办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大湾区建设。其次,可以充分发挥港澳高等学校国际化的优势,网罗全球人才,以项目或者团队整体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教学和科研,或者把已经取得的专利成果在大湾区进行产业化。再次,要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组织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最后,大湾区政府要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改进创新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为人才流动、技术交流、研发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打造一体化的大湾区现代工业体系

首先,大湾区政府、企业要加强产业升级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的整合,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企业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做到智能生产、智能配送、智能服务,提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其次,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信息通讯、无人机、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生物制药、3D打印等产业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最后,打造大湾区合理的产业布局,建设各城市有特色的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在集群内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各企业分工协作,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四)整合大湾区的金融资源,打造一体化金融市场

首先,探索建设大湾区资本市场,在“深港通”的基础上,逐步放宽资本的跨境流动,统一交易规则,形成区内证券、债券、外汇交易的一体化,吸引国际企业到大湾区内投资、融资,建设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次,加强区内银行、保险、证券业的合作,规范经营行为,方便区内三种货币的快速转换,方便居民和企业融资、结算、理赔,同时加强资金的监管,共同防范金融风险。最后,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建设人民币国际结算体系,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比重,增加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五)统一环保标准,形成一体化的绿色发展

对比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问题是PM2.5浓度偏高,单位GDP的能耗及用水量也比较高,还存在地表水的黑臭水体,这是需要努力改进的问题。粤港澳三地政府要加强协商,实施统一的环境保护规划,实行统一的环境保护制度,扎实推进环保的措施,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六)统一民生保障,营造一体化的幸福湾区

首先,民生一体化。大湾区九市及两个特区要加强区内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相互衔接,加强制度化的探讨和磋商,争取区内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交通等民生方面的同等待遇。其次,社会服务一体化。方便区内居民使用身份证办理社会服务及商业服务的各种手续,如申办银行账户、公交卡、移动电话卡,注册支付宝、微信,医疗网上挂号,报名参加各类学校、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招录考试等。再次,人才一体化。广东九市和港澳要相互承认在当地取得的金融、会计、保险、医疗、法律等执业专业资格,允许相关人员在大湾区内执业和发展,形成统一的人才大市场。最后,社会治理一体化。建立大湾区社会治安治理合作机制,合作处理湾区内有关生产、生活、安全等重大问题。

(七)全方位开放,打造一体化的全球投资热土

要形成大湾区统一的引资、投资格局。其一,粤港澳大湾区要利用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以及南沙、前海、横琴三个自贸区,认真探索进一步开放的方式和方法、路径和措施,减少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改善大湾区内的营商环境,促进商品、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的自由流动,广纳全球投资与人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其二,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尽力整合大湾区内的企业,抱团到海外投资经营,共同开拓海外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来源:光明网,http://theory.gmw.cn/2020-06/28/content_33945425.htm 发表时间:2020年6月28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