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泽林:“一带一路”通天下三大优势两条路径:依托“一带一路”构筑区域产业链的现实维度
字号

共建“一带一路”历经多年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工业竞争力指数在全球位居前列,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少数真正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然而,也要看到,一些相关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具有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诉求。未来,依托存在制造业产业级差的“一带一路”区域,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在立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将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

构筑“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的三大优势

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面临重组。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是我国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和冲击提出的应对策略。面对全球产业链的分化,中国产业群的提质升级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向主导区域产业链的方向调整深化。首先,中国与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交通便利、资源丰富。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为9.37万亿元,双方互利合作前景广阔。为进一步增进来往交流,将设施联通作为优先合作领域,积极提供交通、能源、通信等互联互通产品,拉近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距离。其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家产业互补性较强。区域产业链的构建,需要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内外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如果双方在同一产业或同一环节中的竞争过于激烈,或区域内产业没有形成级差或梯度,就难以发展起来。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平领先于“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高铁、核电、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发展迅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实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业化程度差距较大,涵盖了工业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不同优势产业类型,这恰好与中国在装备、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优势互补和需求对接,因此合作潜力巨大。最后,中国已具有探索主导区域产业链的能力。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向科技和制造强国持续迈进,这是获取主导区域产业链能力的必要条件。

探索区域产业主导能力建设的路径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产业政策调整的关键机遇期,掌握主动补齐短板,在“一带一路”区域内构筑主导可控的产业链,还需加强两条路径的建设:

第一,作为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中国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主导性作用,但仍需着力进行本地化探索和关键技术改进创新。在这些产业领域中,中国已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能够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国内产业链,通过外包和发包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但应该看到的是,一些尖端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仍然不足。比如,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优势明显,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推进5G合作及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与周边国家在生产、研发等方面形成了区域产业链,但是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特别是光刻机等核心设备还较为落后,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够对区域产业链形成一定的主导,但仍然是嵌入全球产业链中,定价权、控制权、话语权依然不高。因此,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是构筑区域产业主导能力建设的核心之治。

第二,以中国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业为抓手,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梯度级差,培育可持续产业链供给能力。比如,中国在高铁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过程中,已经突破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在工程建造、高速列车、高铁运营管理和高铁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凭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原料、零部件、机械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在构筑区域产业链方面大有可为,借助分包或发包的方式,将区域国家相关企业纳入到中国高铁区域产业链中,进而满足更广阔市场的需求。可以看到的是,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链的实质和目标,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以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未来技术实力的提升,将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和行业由第一条路经向第二条路径转换发展。

当前,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更需要在逐渐完善和提升国内产业链、更深度地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同时,以核心技术和先进产业为引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区域合作,增进对区域产业链的主导力和控制力,抓住全球产业重组机遇,切实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可持续供给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jgxx/gj_bwsf/202104/t20210409_5325241.shtml 发表时间:2021年4月9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