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琳:下一个十年,苏州拼“药”!
字号

疫情之下,全国各地正在上演快速检测、临床诊治、疫苗研发等科技攻关的竞赛,各地政府不惜以重金悬赏支持企业加快研发。无疑,这场疫情正推动着各方重新审视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价值。

被视为“优等生”的苏州,在疫情大考中,考出了硬实力。金唯智三天三夜连续奋战,合成新冠病毒关键基因;艾博生物针对新冠病毒研发的mRNA疫苗2月底进入动物实验……来自苏州的消息持续刷屏。

“人间最高贵的善良,是对生命的致敬。”这是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经典台词之一,也是苏州前行的动力。假以十年,苏州要成为中国的“药谷”,力争规模突破万亿。

“善于倾听”是“优等生”的好品质之一。3月的最后一天。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圆桌思享汇”正在举行。这次的议题是苏州生物医药何以“立标”世界级,吸引了众多业界大咖参与。

“坚持不走寻常路”

信达生物是近十年成立的研发型药企中的佼佼者,2018年10月31日,信达生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最早、最强、效果最好”。这是信达生物制药首席运营官周勤伟对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评价。

成立于2011年的信达生物曾在夹缝中生存了7年。研发国际标准的创新药,在今天看来既符合政策导向,又受到资本和市场的认可。但在2011年,在中国生物药市场其实是仿制药的天下,信达走的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信达生物是幸运的,因为它遇见了苏州,一座不走寻常路的城市。不同于国内很多地方偏好引进成长期公司和大型公司,苏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更侧重于创新的初创期公司。

眼光往下沉,对创新型企业厚爱三分,隐含着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大智慧:不赚快钱,做,就作长久打算。

培育生态——政策引导——留住企业——引来资本——产业集聚——生态优化。

潜心规划,坚定投资,一以贯之。在中国很多地区“热不过三五年”的生物医药产业,在苏州,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

如今,苏州完成了“1+N”的生物医药布局:初步形成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昆山小核酸、常熟新药、太仓医药研发服务、相城糖生物工程、吴中生物检测及医疗健康、张家港医疗器械、吴江特色药等各具特色的集聚区。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共有生物医药企业3000余家,2019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1728亿元,同比增长31%;苏州生物医药企业信达生物、基石药业、亚盛医药、东曜药业、杏联药业、博瑞医药、康宁杰瑞、泽璟制药等8家企业陆续在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

金唯智中国区总经理吴昕称,和十多年前刚回国相比,中国的生物医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已经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一个产业链。这几年从国内外飞往金唯智的订单快速增长,行业的热度明显升温,他称,金唯智是生物医药行业的温度计,经测苏州这几年温度很高。

“风口下的冷思考”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尤记得,2017年,中华上下,大江南北,人人谈共享,处处有共享。现实是“风过去了,摔死的都是猪。”

今天,疫情之下,生物医药产业无疑是新的风口。迎接这个风口,苏州做好准备了吗?

在苏州聊生物医药产业就必提“B村”,这一亲切称呼由苏州生物产业园英文名BioBAY演变而来。经过十多年发展,村内已聚集43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10000余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活力生态圈。

在活动上,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总裁庞俊勇除了回顾“B村”成长史,还在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时,提到了“4I策略”,即创新(Innovate,品牌内涵的持续发展与更新)、联合(Integrate,构建平台推动生态链中各个环节的交流互动)、投资(Invest,用投资介入产业来伴随其发展)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国际化的视野、最前沿的技术来进行产业布局),四者相辅相成来保持BioBAY的竞争优势。

庞俊勇说,从人才、资金、项目三个市场端最重要的因素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在苏州要再上台阶,尤其要拓宽跨国流动的通路。

人才也许是未来十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直观的一块“短板”,应是政府最重要的着力点。

苏州市生动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豪举了个例子:公司要招医疗器械电子工程师,同一个岗位、同样的薪资,在北京、上海发布的话,收到的简历数量是苏州的三到四倍。

其实,不光是科研人才,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这几年连蓝领人才都开始变得稀缺了。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岳文琴说,2018年底的时候,很多苏州老牌药企,突然出现了一阵“用工荒”,平均的流失率超过了20%,在这之前苏州医药行业是非常稳定的,也就在10%左右,像卫材从1996年进入苏州以来一般都是在5%以内,但2018年我们卫材的流失率达到了24%。

人才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根本。

经过调查,岳文琴发现,苏州总共有17家大专、中专、技校,但没有一所学校有医药相关的专业!也就是说,药企的这些蓝领技术人才是没有储备的,只是靠之前的这些药企在储备这些人才。

而医院,尤其是更多的高等级医院,又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跃升之际面临的又一道“门槛”。

在“苏州圆桌思享汇”上,科技城医院药学部实验室负责人、苏州大学药理学博士郭东凯说,苏州三甲医院目前只有7家,其中市立本部医院和北区还是分开计算,南京呢?27家。也就是说苏州三甲医院只是南京的一个零头。

值得高兴的是,就在这场“圆桌思享汇”和“同心汇智”大讲堂合办的沙龙活动上,一些好消息正在传来,比如:

近日,苏州宣布将新增10家三甲医院。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苏州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程国胜透露,“姑苏实验室”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到2030年将力争跻身世界一流材料实验室行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科技创新策源地。这将是苏州未来产业发展的“动力储备”,而其中相当重要的一块就是生物医药材料的研究。

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苏州大学药学院院长镇学初透露,苏大未来将在吴江建立一个独立国际药学院,希望能为苏州医药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支持。

眼下,苏州生物医药正卯劲对标波士顿,巧合的是,来自艾博生物CEO英博就在波士顿工作了十几年,在他看来,苏州有很多地方和波士顿相似,有特别好的生态环境,国内外高校落户园区,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在此形成集群效应。

据了解,下一步,苏州还要加快签约落户一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和平台,及时出台一套更具爆发力的政策,从而全力为生物医药企业在苏州发展营造最优的环境,为人才、资本创造最好的发展预期。

疫情之下,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但应少几分狂热,多几分理性。3月的这场“苏州圆桌思享汇”,大咖们对这个方兴未艾的行业理性点拨无疑是有助于长远良性的发展。正如古诗所言,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https://mp.weixin.qq.com/s/mSmXnE2j9DIU-UvqhjfDlA 发表时间:2020年4月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