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等:中国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来自16758份网络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字号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随着文明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工作的推进,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机遇、提供动力。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具有十大趋势,即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参与频率提高、领域不断拓展、聚焦重点群体、促进乡村振兴、深化乡村治理、活跃民俗文化、改善生态环保、逐渐走向专业化以及青年在农村志愿服务中发挥创新作用、共青团推动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繁荣等等。通过调查分析形成几点共识:一是新时代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迅速;二是青年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群体类型多样;三是青年在农村志愿服务的功能多样;四是共青团引领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志愿服务经历“从青年到全民”“从城市到农村”的发展历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志愿服务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特别是青年志愿者深入农村地区,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治理、环境保护等服务,并且培育和发展农村志愿服务组织,繁荣农村志愿服务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村地区成为新时代“希望的田野”,让广大农民有机会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需要青年志愿者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深入农村、扎根农村做出新贡献。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学习借鉴网络问计的方式,在2018—2020年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跟踪调查研究。一是运用“社志会”公众号进行问卷调查,面向全国发放“农村志愿服务调查问卷”。二是通过为全国、省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区授课辅导,深入60多个县区、130多个乡村社区开展调查研究。三是选择北京市海淀区、贵州省龙里县、山东省荣成市、浙江省慈溪市、海南省美兰区、广东省博罗县、广东省南海区、浙江省北仑区、江苏省宜兴市、陕西省富平县、安徽省明光市、吉林省九台区、河北省固安县等十多个县市区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本报告主要依据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座谈调查的记录资料,对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供参考借鉴。

一、研究说明

新中国成立后,“学雷锋、做好事”成为传播志愿精神、倡导友爱互助的新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志愿服务逐渐兴起,并且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雷锋志愿服务”。1983年北京大栅栏“综合包户”志愿服务、1987年广州“手拉手”志愿服务热线、1989年天津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队伍、1990年深圳注册义工联等经验,成功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在各地方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共青团中央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民政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形成“双线发展”模式,涌现出“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的社会力量。从初期的情况看,较多是大型赛会、专项活动、城市社区、大中院校的志愿服务发展较快,农村志愿服务发展较慢、重视不足。

20世纪90年代,针对山区农村存在经济落后、教育落后的状况,团中央、中青志协积极探索扶贫助学的服务途径,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1996年开始试点,1998年全国范围实施,逐渐形成“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和“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两大项目,迄今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小学教育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以及各类国际志愿服务组织,还有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的志愿服务组织都进入山区农村开展扶贫助困、农村建设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力量延伸到农村的同时,也面向农村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力量,推动一些农村地区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发展起来。近年来,伴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乡合作志愿服务项目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涌现出来;伴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推进,诸多试点县区推动乡村社区的志愿组织发展,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志愿组织诞生和发展,成为乡村文明和乡村治理的活跃力量。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文明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治理等志愿服务,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成为最为活跃的力量。

农村志愿服务实践发展的同时,关于农村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理论创新逐渐兴起,但是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产生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成果。从学术文章看,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的文献进行查阅,文章篇名含“志愿服务”的8258篇,其中含“农村志愿服务”的仅83篇;文章篇名含“青年志愿服务”的361篇,其中含“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仅1篇。从出版物看,在京东商城的“图书”类别搜寻“志愿服务”有5700件商品,搜寻“农村志愿服务”仅有10件商品,其中真正符合理论研究要求的只有谭建光主编的《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0年)。这些研究涵盖农村志愿服务发展及其老人妇女参与农村志愿服务、大学生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政府与企业推动农村志愿服务等内容,对于我们的调查具有启发价值。进入新时代、面临新机遇,在中国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越来越活跃、青年志愿服务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的时候,关注重点不仅仅是城市青年志愿服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以及企业、社团等青年志愿服务等等,更要关注和研究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培育和发展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推动产生丰富的研究成果。

通过文献分析和访问调查发现,对于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研究中还存在两个误解:一是将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局限在狭隘的领域,如青年农业志愿服务、青年涉农志愿服务以及一些助学志愿服务等;二是将农村青年志愿服务主体局限在狭隘的群体,如农民青年志愿者、农民工志愿者等。笔者自2008—2010年组织开展农村志愿服务专题调查、出版《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之后,较多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脱贫攻坚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公益小镇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2020年8月,通过“社志会”微信公众号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借助全国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联系网络,开展了“农村志愿服务发展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没有采取行政要求、硬性推动等措施,而是吸引和激励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填写,获得全国志愿者的踊跃参与、热情回答。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4564份,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问卷16758份。回收问卷覆盖全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回收问卷较多的是北京、吉林、山东、福建、湖南、贵州、广东、四川、江苏等省份。从调查数据看:女性占64.05%,男性占35.93%,显示出女性参与志愿服务比较积极,参与问卷调查也比较积极。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占31.64%,共青团员占32.98%,群众占31.70%,剩下的是各民主党派等,党员、团员、群众各占三分之一。从受教育的程度看,大学本科比例最高,占51.92%,其次,大专学历占24.44%,高中学历占12.16%,初中学历占8.51%,呈现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更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特点。从职业分布看,包括公职人员、企业员工、大中学生、社团人员、农村村民、自由职业者等等,各种类型占比相当。

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对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从两个方面拓展:第一,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领域日趋广泛,包括助农、助学等服务,也包括网络服务、技术服务、创意服务、文化服务以及众多新领域、新内容的服务。第二,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日趋多样,既包括农村青年志愿者、农民青年志愿者,也包括深入农村开展服务的县区、镇街青年干部、青年教师、青年工人等志愿者,还包括面向农村开展服务的高校师生志愿者,等等。在获得这些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提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

二、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十大趋势

中国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志愿服务也逐渐引起重视、获得发展。十多年前,谭建光曾经提出“农村缺乏志愿服务,农村需要志愿服务”[2],如今这种状况已经发生变化。近年来,中国注册志愿者增长为1.84亿人,志愿服务组织与团体达到76.32万个,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特别是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农村的关爱与服务,呈现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

1.青年参与农村志愿服务频率提高

从文献调查和田野考察的资料看,在20世纪80—90年代,面向农村的志愿服务只有支教、扶贫、医疗等特殊服务类别,主要是国际国内的专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开展特定内容与形式的服务。进入21世纪,农村志愿服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活跃,青年志愿者的参与频率不断提高。

从调查数据看,青年志愿者每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占25.09%,每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占12.87%,这种常态化、生活化的志愿服务参与习惯,既有利于常态化帮助农村的困难群众,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青年志愿者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提高能力。陆士桢提出“志愿服务在当今中国更具有有效动员组织民众,激发社会活力的优势”[3]。青年志愿者支持和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汇聚积极向上的能量,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党员、青年团员、青年群众等不同群体,他们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频率有差异。从“从未参与”的数据来看,党员为7.70%,团员为18.84%,群众为31.72%,选择比例呈现由低到高的态势。从“每月参与1~2次”的数据来看,党员为33.33%,团员为24.10%,群众为19.54%,选择比例呈现由高到低的态势。也就是说,青年党员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比青年团员高,青年团员的积极性比青年群众高。这种现象,既体现了青年党团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也发挥了青年党团员在志愿服务中的组织推动作用。

2.农村青年志愿服务领域逐渐拓展

在志愿服务最初兴起的20世纪80—90年代,农村青年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扶助贫困、助学助老等方面。进入21世纪之后,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逐渐形成较为广泛的服务领域。谭建光指出,“中国农村志愿服务,从扶助困难群体到促进邻里互助、从沟通干群关系到化解矛盾冲突、从帮助儿童成长到保护生态环境等,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服务活动越来越多样,成为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4]。这种发展态势,在问卷调查数据中获得证实。

本次调查涉及农村志愿服务的有18个选项,其中青年志愿者参与率达10.00%以上的有9个选项,排序分别是:扶贫助困占40.39%,帮老助残占40.21%,社区服务占37.89%,环境保护占35.91%,科普宣传占34.37%,支教助学占14.82%,大型社会活动占14.18%,社会调研占11.67%,治安防范占10.13%。我们发现,扶贫助困、帮老助残仍然是选择率最高的服务项目,农村社区营造与建设、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社会调研等新兴内容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与此同时,有些选项占比不高,却是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也值得关注,如法律援助、科技推广、医疗救护、心理咨询、互联网服务等等,这些是农村青年志愿服务中的新热点、新亮点。过去的农村志愿服务由于受到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交流不广泛等限制,局限在少数领域且作用不明显。如今,信息发展、互联网发达、青年志愿者交流方式多样,为农村志愿服务的领域拓展、途径拓宽提供了条件,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科技志愿服务、创意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等陆续出现,不仅满足了农村农民基本扶贫助困等需求,而且帮助农村农民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

3.农村青年志愿服务重点是困难群体

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但是其重点仍然是特殊群体、困难群众的关爱服务,包括留守流动儿童服务、农村孤寡老人服务、农村残疾人服务、农村困难家庭服务等等。

从调查数据看,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对象中,农村困难家庭占39.96%,留守流动儿童占35.43%,贫困长者占32.81%,自然灾害受灾群众占22.95%。可见,围绕农村和山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仍然是青年志愿者最集中的服务内容。一方面,针对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谋生,出现的留守流动儿童现象,尤其是一些留守流动儿童缺乏亲情和关怀,产生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推出青年志愿者“关爱行动”,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等服务,引导他们快乐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渴望获得关心和照顾,青年志愿者开展“青春伴夕阳”服务,特别是县区、镇街的机关青年志愿者、企业青年志愿者、学校青年志愿者与农村老人结对,定期上门提供服务,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帮助,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创造快乐幸福的晚年。针对农村困难家庭的需求,大学生志愿者争取企业支持,获得资金和物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善生活。尤其是针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致困的家庭,提供青年志愿者“健康直通车”“中医下乡”等服务,帮助农民治愈疾病、恢复健康,创造生活与生产发展的条件。这些青年志愿者针对特殊群体、困难群众的服务,有助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有助于农村生活的发展和变化。

4.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改善,进一步提高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在许多方面做出贡献。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青年志愿服务不仅是扶贫助困、支教助学,而且积极介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领域,力争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党员与青年群众相比较,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如“组织外出创业者在本地结对扶贫、助困、助学等”选项,党员占33.42%,群众占24.15%;“解决农产品滞销等问题”选项,党员占25.72%,群众占16.34%;“扶助本地人发展特色产业”选项,党员占14.30%,群众占9.90%。总体看来,在农村志愿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创业创新等方面,青年党员的参与和服务都比群众高出9个百分点左右,充分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5.农村青年志愿服务促进乡村治理

近年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为新热点、新要求。青年志愿者也围绕乡村治理、村民参与等主题开展服务,不断提高农村现代治理水平,为乡村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从调查数据看,“开展讨论会,吸收村民对开展志愿服务等的意见”占52.70%,“号召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占49.38%,“志愿服务管理层吸纳村民人才”占37.38%。一方面,青年志愿者通过在农村开展服务活动,吸引村民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村庄事务,并且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良好的农村风尚;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积极介入乡村治理事务,帮助了解群众需求、发现存在问题、提供解决对策、帮助改善环境。因此,很多山区农村,特别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农村,干部群众都认为志愿服务是促进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都认为青年志愿者的热情推动、热情探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6.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繁荣民俗文化

在农村志愿服务中,弘扬文明风尚与复兴民俗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内容。青年志愿者在山区农村的服务过程中,主动关心和帮助农村群众的同时,也非常热情关注和发掘民俗文化的元素,进行乡村文化营造、文化保育等服务,取得可喜的成效。

从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农村文化习俗志愿服务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志愿者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高。如“文化绘墙”志愿服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9.97%,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35.03%;“主题宣传栏”志愿服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6.88%,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36.28%;从几个主要的选项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占比都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我们发现,学历较高的青年志愿者,包括县区镇街青年干部、企业青年、大学生、农村青年党员等,对于宣传文明风尚、弘扬文化习俗的内容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并且发挥出创造特色,具有较强的成就感。相比之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年志愿者,一部分是乡村普通青年,一部分是在校中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推动社会文明的主动性和热情需要进一步的激发和引导。

7.农村青年志愿服务改善生态环保

在广大农村地区,青年志愿者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围绕乡村生态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服务,探索多种有效做法,取得越来越明显的成效。

从调查数据看,青年志愿者参与较多的是“农村道路修缮”占52.17%,“家门口美化工作”占47.76%,“农村道路绿化”占43.11%,“文明习惯、出行宣传”占40.74%,“河涌保护”占33.02%等。一方面,青年志愿者越来越关注和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志愿服务,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过去,青年志愿者主要关注农村的扶贫助困服务,对生态环保服务的认识仅仅局限在自然环境的保护。现在,青年志愿者发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是自然生态的需要,也是群众健康的需要,更是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将生态环保服务与文明习惯培养紧密相连,将生态文明、健康文明的倡导作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和推进,让农村生态环保服务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重要内容。

8.农村青年专业志愿服务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村青年志愿服务中,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逐渐形成共识。志愿服务发展早期,对于志愿服务专业化具有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志愿服务比较缺乏,能够开展普遍性、一般化的关爱慰问服务、扶贫济困服务就可以了,难以开展专业化服务。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志愿服务的重点是吸引更多群众参与,需要社会化和大众化发展,暂时难以推进专业化。然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需求,就要逐渐推进农村志愿服务专业发展,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从调查数据看,青年志愿者认为专业化就是“志愿者能在服务中发挥职业特长或专业才能”,占61.93%。同时,针对农村、农民的需要,专业化志愿服务主要做法是“就农业种植、饲养等方面提供科学意见建议”占50.75%,“为农村孩子提供学习辅导”占50.58%,“提供健康卫生服务”占49.10%等。另外,在具体考察交流中发现,青年志愿者提出推进农村志愿服务专业发展有多样化路径。一是吸收更多“能人”“工匠”加入志愿组织、提供志愿服务,包括农村的教师、医生、农技人员、乡村师傅等等,鼓励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特长、做出贡献;二是加大对农村志愿者的培训,结合乡村较多老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的特点,培养他们做好邻里互助服务、关爱扶助服务的技能技巧;三是加强对农村志愿组织的专业管理,吸收青年社工到乡村志愿服务站开展专业管理协调工作,提高农村志愿者队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效。

9.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凸显创新价值

青年是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的“先锋力量”“活跃力量”,在农村志愿服务发展中具有“创新作用”“促进作用”。随着农村城市化发展,农村主要留下老人、妇女、小孩,中青年外出流动较多,留在农村的较少。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返回农村、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开展多样化的探索和创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从调查数据看,青年在农村志愿服务中发挥的创新作用主要体现在“策划新颖活泼的思想传播形式”“设计时尚有趣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广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等三个选项。笔者进行比较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年志愿者选择的占比有明显差异。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志愿者选择率分别是58.79%、45.75%、45.00%;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年志愿者选择率分别是50.25%、35.23%、38.4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志愿者对于主要创新服务项目类型的选择率高出6~10个百分点。这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知识面越广、掌握技术越丰富的青年志愿者,其推动农村志愿服务创新、探索农村志愿服务新方法和新内容的热情、积极程度就越高。

10.农村共青团工作与青年志愿服务紧密结合

近年来,随着群团改革的推进以及《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实施,共青团工作在广大农村地区获得重视和加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积极配合团工作的创新发展,不断拓展服务新领域,取得服务新成效。

从调查数据看,大多数团员认为,基层团组织支持和推进农村青年志愿服务,有利于活跃共青团工作,密切团组织与青年的关系,扩大团组织在乡村社区的社会影响力。团员希望“支持农村团组织发展和管理当地青年志愿队伍”占60.06%,“发展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占59.32%,“为当地青年志愿者提供外出学习与交流机会”占50.13%。一方面,共青团推动青年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推动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壮大,有利于面向农村群众提供关爱扶助,面向乡村社区提供创新活力,建设美丽富裕新农村。另一方面,共青团激励青年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有利于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年轻人才,促使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团组织在农村青年志愿服务中发掘先进分子,吸收到基层团干队伍,夯实了农村团组织的基础,真正做到共青团“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活跃农村”。

三、几点共识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对新时代农村青年志愿服务有了初步的认识,描绘出基本的轮廓。在分析和探讨调查数据、调查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形成几点共识。

1.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迅速

近年来,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迅速,不仅是参与的青年志愿者增多,青年志愿组织与团体也不断增多,还开发出种类多样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从而满足农村群众生活改善与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加强乡村党团建设过程中,发掘和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包括大学毕业生、青年务工人员、青年创业人员中的党团员回乡充实到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岗位。这些青年党团员大多数具有志愿服务的经历和经验,在回乡工作的时候积极主动发展农村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是伴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明实践、乡村文化复兴等工作的推进,吸引各类青年志愿者的参与服务,掀起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新热潮。因此,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迎来新机遇的时候,也是农村青年志愿服务迎来发展和创新的良好时机,应该引起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志愿组织的重视。

2.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群体多样

新时代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相比传统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仅是农村青年参与志愿服务,而且青年公职人员、青年企业员工、青年农民工、青年专业人才、青年大学生等群体都参与农村志愿服务,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做出贡献,也成为当今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新现象、新亮点。调查发现,这是新时代社会条件变化引起的新趋势。第一,网络社会、信息发达,不论是居住在城市还是居住在乡镇的青年,都可以借助网络为农村志愿服务做出贡献。第二,交通发达、流动方便,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青年专业人才等定期到农村参与志愿服务,做出积极贡献。第三,伴随乡村振兴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逐渐出现各种青年群体前往农村生活,形成“新上山下乡知青”群体,也成为农村志愿服务的活跃力量。这些不同类型的青年志愿者,吸引和影响农村青年、青年农民参加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逐渐培育出志愿服务“本土力量”,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志愿服务发展的青年人力资源。

3.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功能拓展

传统对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功能的解释,局限在扶贫助困等狭隘的领域,缺乏多样化的服务项目。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是农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美好家园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促使农村青年志愿服务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参与农村服务的青年志愿者来源多样、项目类型多样,使其发挥丰富多样的功能。除扶贫助困功能之外,还有农村教育启蒙功能、乡村社区营造公民、民俗文化复兴功能、文明风尚弘扬功能等等。这些功能的分化和延伸,有利于满足农村群众生活改善和农村社区发展创新的需求。

4.共青团引领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创新

农村共青团工作与农村青年志愿服务之间,具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团员外流严重,出现“村里没有团员青年,村里看不见团组织影子”的状况。近年来,一方面是推进群团改革、推动倾斜基层,吸引优秀青年党员、青年团员回乡进入“两委班子”,担任乡村团总支书记、委员,壮大农村团组织的力量;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发展,吸引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回乡参与建设,参与志愿服务,同时积极参加农村团组织的工作,活跃团组织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共青团焕发出生机活力,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递到农村青年之中,将团中央和各级团委的关心和引导传递到农村青年之中,不断提高农村青年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引领青年在志愿服务中做出贡献、发挥作用。调查发现,农村党团组织健全、团干部有活力的地方,青年志愿服务就发展快、影响大,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新时代、新农村、新志愿,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呈现十个发展趋势,逐渐成为农村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因素,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改善的积极力量。为此,亟须进一步支持和推进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壮大,让其在新时代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中更有作为。

谭建光: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

李晓欣:广州市志愿服务发展中心综合调研管理职员,中级社工师,社会工作硕士

苏敏: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中级社工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01-30.

[2]谭建光.志愿中国:亲历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1.

[3]陆士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217.

[4]谭建光.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4.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EfnJmZDFGzw6r9-b2g6Kwg 发表时间:2021年4月2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