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外企在华投资前景与发展
字号

当前,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已发生变化,受此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区域化、近岸化、本地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吸引外资增速有所放缓,制造业外企外迁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于5月26日举办“制造业外企在华投资的前景”国际论坛。来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越南、中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制造业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前景、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展开务实交流与研讨。

zzy001.jpg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开幕发言中指出,应全面客观看待外商在华投资的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应对当前中国利用外资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外商在华投资的形势,可以从国家、企业、城市三个角度进行观察。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速平稳上升,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但影响外商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外资企业对于是否继续留在中国市场仍然持有不同看法。从企业层面来看,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有些外资企业提出采用“中国+1”计划,既在利用中国市场机遇的同时,分散供应链风险。关于中国和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从城市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原材料供应、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市场条件均成为外商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选址落地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综合评估上述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董事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认为,制造业外企外迁是许多国家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的制造业逐渐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中国内陆劳动力成本和生产力水平不匹配等问题。自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制成品出口占比从5%上涨至20%。2003年,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建厂比例达到30%,但在2020年下降至不到15%,其中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占比更是从45%下滑至近15%。整体来看,全球制造业出口增长情况仍比较乐观,但中国制造业外资引进则出现减少的趋势。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值得思考,一是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日益完善,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供给充足,经济复杂性指数已远远超越其他金砖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已接近美国的水平,并逐渐摆脱对制造业外企的依赖。二是虽然中国内陆城市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存在生产力水平低等问题,这可能也是制造业外企宁愿选择外迁至其他国家,而非搬迁至同样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内陆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表示,在促外贸稳外资方面,中国具有全产业链的优势,但未来仍需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贸易成本。制造业外企在华投资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疫情持续演变导致各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复苏缓慢;三是单边主义和去全球化趋势为国际贸易投资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此,我们应看到,在拥有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运作良好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中国应积极利用相应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引导外企投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面对全球经贸格局变化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和短链化,应进一步加强RCEP内部的区域合作。除实施降低关税、降低贸易壁垒等政策以外,还应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开放,推进更高水平的经贸合作。同时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推动数字商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据贸易的发展,以实现更好的区域合作。

华盛顿经济战略研究所前亚洲区总裁斯蒂芬•奥尔森(Stephen Olson)认为,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部分在华制造业外企面临外迁的可能性,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仍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在新冠疫情冲击下,许多大型跨国企业为避免产业链受阻、供应链中断带来的风险,倾向于选择建立区域化与本土化的产业链。同时,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国际贸易规则趋于“武器化”,西方政府纷纷提倡应将制造业转移至与本国地缘政治理念一致的友国。但在全球产业链布局出现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仍具有较强优势。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具有巨大的规模优势,合格的产业化劳动力高达数亿人,并拥有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拥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国际物流、通讯设备基础,该投资环境也为跨国企业提供了难以替代的产业运输条件。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丁可认为,疫情对在华日企造成冲击,但围绕全球产业链的中日经贸合作依然具有韧性。当前,全球供应链中的中日合作逐渐形成了两大模式:一是日本企业形成围绕中国市场的“地产地销”,在中国国内打造一条从设计、研发、生产到销售,相对独立的供应链。“地产地销”型供应链中的日企,从中国转移的意愿很低;二是分散中国风险的新型供应链,但由于中国的加工配套优势,新型供应链仍然无法彻底排除中国因素。全球供应链是否真正会从中国转移,是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未来影响中日产业链合作的因素,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地缘政治风险,它将推高贸易成本,是阻碍中日合作的最大障碍。二是贸易协议,如果成功签署和有效执行高水平贸易协议,将会有效降低贸易成本,推动产业链合作走向新的层面。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玄相伯(Sang Baek Hyun)指出,尽管当前营商环境有些艰难,但中国市场对于韩资企业仍具有重要性。韩国对华投资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而变化,最初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现阶段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是以高端制造业为主,投资目的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因此,预计短期内韩国企业不会大规模搬迁到第三国,但韩国企业在中国新增投资有可能会维持现有规模。近年来,受中美竞争加剧和美国引进外资政策转变的影响,韩国企业投资开始扩展到北美和东盟等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投资趋势。这显示出韩国跨国公司正在重新规划其生产设施的全球布局,为全球供应链重组做准备。最后他建议,中国应持续推动与国际标准、国际惯例接轨,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商业竞争力研究部部长阮明涛(Nguyen Minh Thao)表示,基于巨大的市场、良好的设施、便利的航运等优势,中国仍然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在过去五年当中,中国在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方面排名世界第二。2022年3月,美国商会发布《2022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显示,60%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仍是全球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6%的受访企业计划今年增加在华投资,83%的公司没有计划将生产转移出中国,或者不在中国采购。同时,中国欧洲商会的调查显示,23%受访的欧洲企业会考虑撤离中国,78%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目前对于投资的吸引力在下降。而中国制造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也面临一些挑战,增幅不明显。这其中既有因供应链安全问题而转移到其他国家,也有疫情反复影响的原因。同时,东盟国家与中国在某些领域也处于竞争位置,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都制定了吸引外资的政策。但相较而言,中国的优势还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中国能够做好定位,控制好疫情,投资者的信心得以恢复,在中国进一步加大投资的意愿也会增强。

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最后指出,目前全球新形势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大国竞争等因素影响,正在加速重构进程,制造业区域化布局日趋显著。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滑,呈现服务化、高技术化特征,正处在加速转型的新阶段。当然,制造业外企也在一同转型,例如,传统行业中的制造业外企规模持续缩减,一些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产业中的外企也在动态地向周边国家转移,但专业设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保持增长态势。由此可见,外资制造业正逐步脱离中国低成本舒适区、调整在华战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深挖中国统一大市场潜力,加速融入重点产业生态链。

中国吸引外资方面依然保持一个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区域上呈现出结构性差异。欧美国家对华投资意愿有所下降,但亚洲国家对华投资热度不减。日、韩等国家抓准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机会,不断深度布局中国,如三星在中国加大半导体的投资等。

当前中国营商环境总体稳步提升,应当理性看待制造业外企外迁,我们在加大改革的基础上,优化外资发展环境,加大新兴产业布局、吸引更多外资来华补链延链。制造业外资外企也需要深入切入当前中国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的强大需求,优化区域布局,找到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