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推动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再上台阶
——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简要分析
字号

近日,国家有关单位发布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8位,与第6位的山东和第7位的湖北差距明显缩小。总体来看,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能够居于全国前列,主要得益于企业创新、得益于经济发展(创新绩效),但创新环境、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指标不进反退,必须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勇争先”要求,锻长板补短板,努力再创佳绩。

一、我省区域创新能力总体分析

多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2001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13位,2012年以来连续十年进入全国前十位,2020年进一步上升到第8位。区域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大领域,我省情况为“两好、两差、一改善”。“两好”指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较好,分别位居第6位和第8位;“两差”指知识获取和创新环境较差,分别位居第26位和第15位;“一改善”是指知识创造取得明显改善,居第10位,与2010年比提升了7个位次(见附表一)。

(一)企业创新:投入多、技改强。企业创新由企业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构成,从2010年第10位上升到2021年第6位,一直稳居全国前列。从企业研发投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从2018年(因此项指标变动,故选取2018年数据,下同)的第13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6位;规上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从2010年的6位提升到2021的第4位。从技术改造看,规上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从2010年的第8位提升到2021年第7位。从新产品开发看,规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2010年的第14位上升到2021年第3位,前进了11个位次。

(二)创新绩效:经济实力进步快、新兴产业发展快。创新绩效包括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就业综合等方面。创新绩效是创新发展的综合检验,反映了区域创新的宏观效果。2021年位居全国第8位,与2010年相比位次保持稳定。从宏观经济看,GDP从2010年的第14位提升到2021年第11位;人均GDP从2010年的第27位提升到2021年第13位。从高技术产业看,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18年的第19位提升到2021年第9位;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第21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三)知识创造:专利多、论文少。知识创造由政府研发投入、专利、科技论文等方面指标构成。知识创造是科技进步的源头,是创新链条的起始点,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必须把知识创造放在重要位置。从2010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21年第10位,前进7个位次,是5大领域中进步最大的指标。从发明专利看,发明专利授权数从2010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7位,但从科技论文看, 每十万研发人员平均发表的国内、国际论文数2021年为26位和18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5个和6个位次,不进反退。

(四)知识获取:产学研合作乏力、技术引进不足。知识获取由产学研合作、技术引进、技术交易等指标构成。技术合作、技术交易、技术引进是知识获取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的整合、吸附、集聚能力。2010年居第27位,2021年居第26位,长期处于下游水平。从产学研合作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内部支出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从2010年的第18位提升到2021年第16位,虽略有提升,但排名靠后。从技术引进看,规上企业国内技术成交金额由2010年的第10位下降到2021年的第18位;规上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由2010年的第12位下降到2021年的第19位。

(五)创新环境:创新基础设施滞后,创业孵化环境不优。创新环境由创新基础设施、科技孵化能力、科技服务业等指标构成,我省创新环境指标从2010年的第11位下降至2021年第15位。从创新基础设施看,移动电话普及率居第29位,比2010年下降1位。从创业孵化环境看,平均每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导师人数、平均每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基金额、平均每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由2018年的第25位、11位、25位下降到2021年的27位、23位、28位,分别退步了2、12、3个位次。

二、与山东、湖北相比的差距和不足

2021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与排名第7位的湖北、第6位的山东相比,分别只差0.18和0.15个点,虽然有差距,但差距不大。通过与山东、湖北的比较分析显示,我省的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知识获取、知识创造和创新环境方面(见附表二)。

(一)知识获取不够

我省知识获取处于全国第26位,与山东的第5位、湖北的第15位相比,差距很大。

1.产学研合作力度不足。我省产学研合作力度不足,突出表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少,比例低。从资金额看,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为11.1亿元,山东、湖北分别为16.4亿元和33.9亿元,仅分别为山东的2/3、湖北的1/3;处于全国第16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3个和9个位次。从比例看,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中来自企业资金的比例为10.6%,山东、湖北分别为12.9%和15.9%,分别比山东、湖北低2.3和5.3个百分点;处于第16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5个和8个位次,反映了我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还亟待加强。

2.技术成果交易存在短板。我省技术市场活跃度不高,成果交易体量不大,引进的技术成果不多。我省技术市场交易金额为610亿元,山东、湖北分别为1111亿元和944.8亿元,仅分别为山东、湖北的54.9%和64.6%;处于全国第10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5个和4个位次。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为2.4亿元,山东、湖北分别为12.9亿元和4.8亿元,仅分别为山东、湖北的18.6%和1/2;处于第19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13个和5个位次,技术引进力度亟需加大。

(二)知识创造不足

我省知识创造还存在不足,处于全国第10位,低于湖北的第7位。除了政府研发投入有差距外,主要是学术成果数量不多。从国内论文数看,我省为28573篇,山东、湖北分别为46831篇和51437篇;处于全国第14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6个和7个位次。从国际论文数看,我省为18666篇,山东、湖北分别为34094篇和37706篇;处于全国第14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7个和8个位次。

(三)创新环境不优

我省创新环境居全国第15位,与山东的第6位、湖北的第9位存在明显差距。

1.企业孵化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相对较少,融资支持不够,孵化器创业导师资源匮乏,孵化器运行效果不理想。我省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70个,山东、湖北分别为358个和216个;处于全国第9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5个和3个位次。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基金总额为13.8亿元,山东、湖北分别为96.6亿元和24.8亿元;处于第15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9个和6个位次。平均每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导师人数为10人,山东、湖北均为17人;处于第27位,远远落后于山东、湖北的第8位。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为544家,山东、湖北分别为2152家和1214家;处于第14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10个和8个位次。

2.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我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10.6万人,而山东、湖北分别为18.2万人和17万人;处于全国第14位,分别落后山东、湖北9个和6个位次。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4%,比湖北的4.6%低1.2个百分点;仅处于第18位,远远低于湖北的第5位。

3.创新基础设施薄弱。突出表现是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相对较少,移动电话普及率非常低,移动互联网流量仍然偏低。我省移动电话用户有6025.6万户,山东有10907.1万户;处于全国第9位,比山东的第2位落后7个位次。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94.7部,山东、湖北分别为108.3部和95.9部;处于全国第29位,低于湖北的28位,与山东第19位相比,差距更大。

三、实现争先进位的对策建议

无论是自身分析还是与山东、湖北对比,我省在专利成果、企业创新、创新绩效方面亮点突出,在产学研合作、技术转化、科研论文和创新环境方面有较大差距。我省要保持区域创新能力地位并争先进位,必须锻长板补短板,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着力改善创新环境。突出创新的战略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让企业发现市场需求、让市场验证技术价值,将创新从纯科研活动有效转变为经济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尤其要针对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短板,探索“孵化+创投”的孵化发展模式,吸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广泛参与,打造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导师队伍。

2.推进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模式,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组织产学研供需对接。鼓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和技术资源,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或校企合作联盟,共同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引入企业的资金和管理模式,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中心。加强长三角企业科技合作,共同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3.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把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完善科技企业孵化条件,改善创新环境。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吸引金融、产业、社会资本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央企来皖设立研发总部、区域研发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4.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以产业化为目的,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功能,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能有效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主体,完善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提升专利运用和成果转移转化水平。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提升安徽创新馆综合功能,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大市场,完善展示推广、技术评价、供需对接、项目孵化等服务功能,促进科技要素自由流通和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5.持续提质扩量增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之所以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发展能级的持续提升。要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千方百计推动三次产业系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全面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尤其要大力推进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推进优质企业引育、协同创新、数字赋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

此外,也要重视论文发表。鼓励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发表高水平、高质量、能推动学科发展的学术论文。

anhui001.jpg

anhui002.jpg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