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报告2021:经济韧性与贸易
2021-11-16
字号

研究概要

新冠病毒大流行导致的健康和经济危机是对世界贸易体系的一次大考,对全球供应链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加剧、政治动荡与地缘紧张局势等因素也持续考验着全球贸易。事实证明,全球贸易体系比危机之初的大众预期更具韧性,供应链迅速调整,货物继续跨境流动,许多经济体逐渐开始复苏。

在强有力的国际贸易规则的支持下,开展多边或区域层面贸易合作,可以避免和减轻风险、为应对冲击做好准备。为此,加强和发展世贸组织与其他国际和区域组织的合作至关重要。同时,应促进风险预防、救灾、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金融稳定等领域的协调一致和相互支持,进一步提高面对未来危机的复原力。

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通过加强现有贸易措施透明度机制,明确危机期间对关键材料或中间产品的暂时出口限制,加强关键商品和服务公共采购政策的协调,以及在电子商务、中小微企业和妇女经济权利等领域创造新机会,使贸易更具包容性和多样化,从而更具弹性。

经济韧性的重要性

过去的一系列危机,如自然灾害、大流行病、工业事故、金融危机、网络和恐怖袭击等对经济的冲击,使得企业和政府更加重视经济韧性。这些冲击在过去几十年里愈发频繁,且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贸易的破坏也越来越大,这极大地增加了各国对经济复原能力的关注。这些冲击对于不同国家、地区、行业、家庭、性别存在差异化影响。

对冲击做出的反应与复原能力的关系紧密。反周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失业救济金、企业与农民补贴、经济预警系统等都可以成为提高经济韧性和稳定性的有力工具。家庭、企业等主体也可以通过储蓄、加强数字化与多样化等来提高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

贸易政策也很重要。在危机来临时,贸易政策既不太可能是全面放开的,也不太可能是完全收紧的,混合政策是常态。尽管危机中的贸易限制措施往往备受关注,但实际上新冠病毒危机中的限制性措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要少很多。2020年,全球贸易总量在经历一定下滑后已在下半年恢复了增长,这证明了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经济韧性。

贸易加强经济韧性

当今以深度贸易联系为特征的、高度互联的全球经济使世界更容易受到冲击,但同时也更能抵御冲击。通过愈发紧密的经济、金融、运输和数字联系,贸易一方面确实会增加各个国家的脆弱性以及受到灾害威胁的风险,并加速这些风险的传播。另一方面,贸易作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又可以帮助各国得到预防风险、应对冲击和从冲击中恢复所需的资源。最终结果取决于这两种方向相反的效应的强弱。

贸易活动可能促成疾病传播,包括旅行和劳动力迁移等形式的人口流动,以及牲畜和其他农产品的贸易,特别是在非法贸易存在的情况下。疾病筛查、检疫措施的执行能够降低这些风险。然而,贸易带来的流动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因为它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播,促进研发,从而在短期内找到治愈传染病的方法,并在长期内完善卫生系统。

贸易会间接增加环境风险,包括森林砍伐、集约化农业和气候变化。虽然贸易本身可能不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但它确实会通过运输和增加生产而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然而,贸易也可以通过促进环境产品、服务和技术(包括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采用和部署来减轻气候变化的风险。贸易还可以通过弥合区域之间的供需差异来促进绿色发展。

贸易驱动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尤其是全球价值链的兴起,但也可能增加供需突然中断的风险,以及国际运输网络中断的脆弱性。因此,即使价值链中一个“环节”受到相对较小的冲击也可能暂时阻塞或破坏高度互联的生产和分销网络。但鉴于建立供应商网络的成本很高,企业有动力支撑价值链的长期关系,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保持和调整与海外供应商的贸易关系。这可以提高贸易抵御危机的能力,从而减少贸易的波动及其对增长的影响。

贸易在多样化获取全球商品和服务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危机破坏既定的国内或国外供应关系时,它使各国能够通过更换供应商来应对冲击。参与贸易尤其是出口的公司,由于平均生产率高于非出口部门的公司,而且倾向于进入更加多样化的市场,因此更有可能在经济衰退中幸存下来。价值链的存在还可以通过将一个地区的复苏传递到价值链上的其他地区来帮助加速危机冲击后的生产恢复。公司可以采取多种政策来增强全球价值链的韧性,例如通过使其供应来源多样化、增加库存和促进跨区域的灵活生产。

贸易还有助于加速经济从危机中复苏。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的国家来说,通过财政刺激计划促进经济复苏的能力非常有限,而贸易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复苏机制。贸易已被证明具有较强的韧性,并一直在推动后新冠时代的经济复苏。新冠大流行初期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大部分很快被取消,相反地,许多贸易开放措施已经出台,以增强贸易对于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新冠大流行还表明,数字贸易为更快、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复苏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

贸易保护措施不利于经济韧性

旨在通过重新支持生产、促进自给自足和消除贸易一体化来提高经济韧性的政策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显著降低经济韧性。从长远来看,限制贸易和促进国家自给自足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国民经济的效率,这些政策最终都会推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阻碍产品和技术的升级。虽然国家供应链可以降低来自其他国家的风险,但会增加由国内灾害造成的供应中断和需求冲击的风险。

此外,经济自给自足是一个虚幻的目标。在高技术领域,现代化生产需要大量复杂的全球投入,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提供。甚至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也依赖化肥、农业机械或能源的进口来维持足够的产量。为确保供应而采取的出口限制往往会导致其他国家的贸易报复、进口减少和冲突升级,使所有相关国家无法充分应对冲击并从中恢复。贸易限制会损害对必需品的投资,导致贸易自由流动减少与基本商品的分配不均。

贸易增强经济韧性的作用往往超过风险和冲击的增加。消除贸易一体化的政策,例如以牺牲国际贸易为代价的供应链回流,可能会加剧宏观经济波动。相反,促进贸易多元化的政策更有可能加强和支持经济韧性,从而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因此,正如贸易有助于解决国内供应短缺一样,当某个外国供应中断时,供应商的多样化就可以提供帮助。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集中在少数产品上,那么更容易受到对这些产品需求下降的影响,这会增加总体波动性。贸易路线和运输方式的多样化也在提高经济韧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鉴于一些领域的既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准入、建立贸易关系的大量固定成本(例如获取信息),实现多元化具有挑战性。在知识密集型行业,对知识产权流失的恐惧会阻止拥有无形资产的公司与广泛的供应商合作。这些特殊行业与制度失灵需要更多的政策来促进贸易多样化。例如,建立清晰、透明和可预测的商业监管和投资政策可以降低新投资活动的成本和风险。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可以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多元化。通过提高服务投入的质量和可获得性,减少国内市场的服务贸易限制,可以增加服务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制定促进竞争的政策可以刺激创新,最终通过提高企业生产力来实现更多的出口多样化。支持劳动力市场调整,例如通过发展技能和减少性别不平等,以及增加可用人力资本和提高劳动力效率,来促进贸易多样化。

加强经济韧性将需要更多的全球合作

在强有力的国际贸易规则支持下,在多边或区域层面开展更多贸易合作,可以为各种国内复苏战略提供支撑。一个国家降低风险的措施和加强经济韧性的政策可以对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但在缺乏全球协调的情况下,个别国家采用此类政策对全球来说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合作还有助于限制可能对贸易伙伴产生负面溢出效应的政策的使用,例如出口限制或补贴。

贸易合作有助于实现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加包容、稳定和可预测的贸易,促进产品、供应商和市场的多样化,从而提高抵御危机冲击的能力。合作还可以提高全球市场的透明度、信息共享和可预测性,帮助各国更好地评估生产能力、避免发展瓶颈、管理库存和防止过度囤积,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国际贸易合作发生在多边、双边和区域等层面。在此背景下,世贸组织将鼓励积极溢出效应的政策,限制负面溢出效应的政策,提供化解摩擦的平台,积极促进贸易合作。世贸组织对贸易合作的贡献包括减少贸易壁垒、简化海关程序、鼓励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测性、较贫穷国家的贸易能力建设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以加强全球经济。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世贸组织监测了各国政府为限制或促进贸易而采取的措施,从而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

鉴于风险和潜在冲击范围广泛,加强和巩固世贸组织与国际和区域组织的现有合作至关重要。促进从风险预防、救灾和公共卫生到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金融稳定等领域的协调、一致和相互支持,将进一步支持各国在面对未来危机时具有加强经济韧性的能力。

研究结论

尽管国际贸易一方面增加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和供应链的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贸易也可以使国家更好地应对冲击。作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来源,它给各国制定技术、制度和财政政策创设条件,以便应对冲击。它还可以使国家在国内发生灾害时,从国内供应商转向外部供应商,从而迅速进口必需品。此外,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从冲击中恢复,因为它提高了分配效率,释放了规模效应,使之能够创造与出口有关的工作机会,并进口生产中的必要投入,最终促进创新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国家GDP的波动性减少,贸易结构多样化的国家更能抵御经济危机。提高经济韧性的正确做法是建立多样化的进出口贸易体系,而不是试图实现自给自足。世贸组织鼓励进一步减少贸易壁垒、简化海关流程、提高透明度、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帮助实现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加包容、稳定和可预测的贸易,促进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多样化,从而使各国减少对单一出口和供应商的依赖。世贸组织也将通过透明度建设,鼓励世贸组织成员国分享有关疫苗和其他基本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信息,避免过度囤积。

如需获得全文,请致电:010-65232727,或 E-mail:drcreport@drc.gov.cn 。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