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复杂环境下的底线思维
字号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交织在一起,互动变异,形成了极为复杂、高度不确定性的治理环境,老问题还没有效解决,新问题又勃然而起,对各国的治理体系都形成严峻考验。对于中国这个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前夜的大国来说,要牢牢把握住这场变局带来的机遇期、窗口期,就要增强底线思维意识,进行系统性准备,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底线思维,关键是要厘定谁的底线,什么水平的底线。中国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社会利益快速分化,社会观念更加多元,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都有自己的底线预期,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这些底线预期并不完全一致,衡量标准除了不同,还可能相互抵牾。底线思维,不能无视社会的多元状态,更不能用简单的一元化思维来替代,甚至抹杀多样化的思考、认真和评判。

因此,在当下中国讨论底线思维,首先的前提是,必须承认这是社会多元条件下的底线思维。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拥有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这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是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同群体获得的收益不同,并有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所有群体都是普遍受益者。

因此,底线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至上思维,就是改革思维、开放思维,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开放,构建起能够更有效地调节各群体之间关系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

其次,在多元底线条件下,底线思维要努力塑造社会共识。社会越多元,观念越多样,就越需要以制度化、法制化方式控制社会分化、化解社会矛盾,提供诉求表达,就越需要主动塑造社会共识,增强社会认同,把全社会力量凝聚在一起。这既是各国现代化进程遇到的共同性问题,也是中国走好民族复兴后半程亟需回应的挑战。

因此,底线思维就是民主思维、协商思维、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第三,在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底线思维就是短板思维,需要密切关注哪些社会群体更为脆弱,哪些问题人民群众更为关心,需要认真分析国家治理体系还存在哪些缺陷,国家治理能力还有哪些不足,还需要跟踪研判国际环境中哪些变化会成为“黑天鹅”事件,哪些会产生“蝴蝶效应”“灰犀牛效应”,进而常怀忧患意识,培养系统思维、同情共理思维,提高预判能力、回应能力、应变能力,及时补短板。

这次新冠疫情的暴发,给我们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短板思维课,既暴露了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说明补齐短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机制、工作方法、意识能力等各个方面着手。任何一块短板、任何一处塌陷,都会影响整个体系的效能发挥。

近代以来,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底线思维是这种忧患意识在当代的理性化呈现。越是接近成功的目标,越是需要保持对复杂环境的清醒认识以及冲破各种利益、观念束缚羁绊的勇气,越要戒骄戒躁,从容筹划,果断实施。

来源:环球网,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3yeeKeZkIXc 发表时间:2020年6月1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