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等:人世间的成就与幸福源于劳动创造
字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就大学学段而言,要把握其“特”,在新时代再造劳动教育。回眸百年前蔡元培一声响彻神州的“劳工神圣”呼号及随之展开的我国史上首次大规模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可从中找寻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借鉴。

点燃与劳动人民为伍意识

1920年5月1日,一场运动席卷华夏,这场运动被李大钊称为“劳工阶级的运动”。是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六号为“劳动节纪念号”,扉页醒目印有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题签的“劳工神圣”,同日出版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第十四号亦推出“劳动纪念号”,以《劳工神圣图》为封面。北京大学停课一天,李大钊召集几百位校役与师生集会,“本着劳工神圣的信条”,视五一节为“世界工人的唯一武器”。会后,北大工读互助团成员驱车入城,一路高呼“劳工万岁”,沿街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传单。

自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工读互助团视之为痼疾,转而追寻“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之理想。蔡元培说,“工是人生的天责”,而“学是工的预备”。两者相辅相成,既能远离诸如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之食利人生,亦可修正黄炎培所说的“无服劳之惯习”。蔡元培最忌学生“使令工役,横眼厉色,又俨然以主人自居,以奴隶待人”。1917年1月4日,抵校履新的校长蔡元培竟然脱帽向列队校门迎接的校役鞠躬回礼,以“工友”称之,只因“一校之中,职员与仆役,同是作工,并无贵贱之别”。这不啻为一堂鲜活的劳动教育课。点燃与劳动人民为伍意识之策,便潜隐于人师之身教与“五一”这个李大钊所说的“觉醒的日期”之纪念,以及日常的亦工亦学。

新时代大学的劳动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与幸福都源于劳动创造。正是因为劳动创造,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中华民族迎来新时代的奇迹。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走向劳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人民、走向伟大梦想,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激发为劳动人民服务意识

1918年4月14日,矢志把北大办成“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的蔡元培,“为增进本校校役知识”而开设校役夜班,以矫正校役“独无就学之机会”之“偏枯”。从在校学生中遴选师资,“以就学之暇”“各以所长分任教科”,罗家伦与傅斯年便争当学生志愿教员。开办校役夜班之创举,力促北大学生把服务劳动人民之志由校内转向校外,于1919年3月创建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并于1920年1月创办平民夜校,旨在“增进平民普通知识、改良社会”。1920年5月1日当天,平民教育讲演团分五组奔赴京城街巷为劳动节呼号,而总干事邓康(邓中夏)奉李大钊之命走进京城工业重镇长辛店,筹建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既然劳力者“为贫而役”,劳心者何不为劳力者而役?视“役”为服务,即由“为生而工”转向“为工而生”,劳动之崇高性跃然纸上。蔡元培说,教育须“立于人民之地位”。学校非学人专属,而应为人民而设。而恰恰因劳动教育,教育才如陈独秀所说,“不专在造就个人的伟大”,而“注重在改良社会”。开办校役夜班、平民夜校,创建平民教育讲演团皆指向为劳动人民服务,既能增进校内外劳力者之知识技能与阶级觉悟,亦可养成校内劳心者之人格,实为改造高等教育之利器,甚而改造整个社会之良方。

劳动教育分为生产劳动教育和非生产劳动教育,后者又分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以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为主的服务性劳动教育旨在强化社会责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学生之“行”即尽己所能劳作。高校是创造前沿知识并培养创新人才之所,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专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润泽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有幸跻身战胜国行列。14日至16日,京城各校放假三天。北大15日在天安门举行为期两天的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蔡元培当日提出“劳工神圣”,致敬远赴欧洲战场担任工程兵的15余万华工,号召所有劳工“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预言“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继而动员北大学生30日晚全体参与庆祝协商战胜提灯会,旨在消灭强权论、阴谋派、武断主义、种族偏见,进而发展互助论、正义派、平民主义、大同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蔡元培说,“人类天职,惟有工学两字”。工与学为全人类之共同属性,劳动教育所锻造的应为兼济天下之情怀。

大学自诞生之日便与人类同呼吸、与世界共命运。大疫当前,无论与因全球逾4/5工作场所完全或部分关闭而导致失业的劳动者共情,还是与全球高校科研人员及医学院校师生携手战“疫”,皆可让新时代高校学生加深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劳动教育之春风里,正响亮着一曲“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时间:2020年4月30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