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陈达飞:货币与经济周期分析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 ——一个基于国民账户体系的宏观建模方法
字号
货币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的核心论题是金融循环与实体循环的关系,方法论至关重要。区别于主流经济学,后凯恩斯学派常用的存量-流量一致(SFC)模型基于国民账户体系和宏观会计学原理,构建由约束方程和行为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模型,考察资产负债-存量与交易-流量的联动,把脉货币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文章综述了SFC分析的理论基础、演化及应用;以中国与美国为例,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五部门的国民账户体系;以一个简化的例子,阐述对国民账户体系进行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和思路。SFC分析基于纯粹的交易记录来理解经济运行,不受理性人和信息完全等假设条件的约束,而且将实体经济与金融循环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进行考核,相比主流的DSGE模型,有其独特性,但其问题不一定比优点少。

一、引言

自《通论》以来,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既出现了大融合,又经历了大分化。时至今日,所谓主流与非主流之分野,除了厘清方法论的差异之外,好像并不能给人更多信息。即使主流与非主流自身,也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不应以主流还是非主流作为对错、高下之判断依据。

宏观经济理论中的货币理论更是争论最多、共识最少的领域,争论的主线即货币与经济周期、金融循环与实体循环的关系。曾经被奉为常识的“货币面纱观”开始受到质疑,货币去哪儿了?通胀去哪儿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似乎都没有标准答案。Keynes(1930)说:“传统经济学的捍卫者们大大低估了货币经济状态下的结论和简单的多的实物交换经济状态下的结论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深远,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本质的不同。”主流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世界运行时并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于,其标准模型描绘的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虚拟的世界,其中的行为人是最大化收益的理性人,市场是完美的,信息是完全的。虽然主流方法论也在不断的迭代,增加了对货币、金融和异质性等因素的刻画,但仍然是一种人为的建构。

理论研究的起点是现实,经济建模是基于现实的抽象。现实中,人们不断从事的是交易行为,交易与货币流通的记录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与交易流量表中。Copeland(1949)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货币经济中,……理解货币流(money flows)对于保持充分就业至关重要”,也就是说,理解宏观经济必须理解货币作为“记账货币”[1](Keynes,1930)的属性,而由资产负债表与交易流量表组成的国民账户体系正是“记账货币”的载体,它们为研究实体循环与金融循环、货币与商业周期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如Bezemer(2010)所言,宏观经济模型若将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排除在外,很容易犯“TypeⅡ Error”,即忽视“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例如金融危机。然而,过去半个世纪,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显著提升了,以至于它甚至不被认为是“黑天鹅”(鲁比尼,2018)。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受到抨击,以资产负债表研究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重回视野。后凯恩斯学派(PK)的存量-流量一致(Stock-Flow Consistent,SFC)模型基于资产负债-存量表和交易-流量表建立各部门的资产-负债对应关系和交换关系,结合各部门的行为方程,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目前,SFC模型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用于分析金融危机、财政货币政策、流动性偏好和影子银行等,但在我国,该领域的研究缺乏。[2]相比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SFC模型能够克服传导机制上的“黑箱”(Black box)(Bernanke,B.S.,&Gertler,M.,1995),且不受理性人、完美市场、理性预期和最优化行为的约束。除此之外,可以对宏观经济部门进一步细分,运用差异化的结构分析方法,将扰动机制内生化,考察部门内与部门间、存量与流量的互动及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Dos Santos(2006)对SFC模型的逻辑给予了肯定,并对主流模型利用代表性行为人贴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解和分析结论提出质疑,认为它貌似提供了微观基础,但却是一种假象。SFC方法是在资金流量表(Flow of Funds,FOF)纳入国民账户体系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当前对于FOF的应用大都局限在国民经济核算等统计学领域。在DSGE方法之外,本文希望引入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填补我国该方面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希望推动对国民账户体系的数学建模,显化货币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SFC是后凯恩斯学派常用的宏观建模方法,在《现代货币理论》这本书中,兰德尔·雷(Randall Wray)基于此方法,综合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勒那的“功能财政”和克纳普的“货币国定论”,提出了“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在当下中国,这被认为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基础,了解方法论,才能从源头上理解其政策主张的合理性。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为文献综述,先简单介绍SFC分析之方法论的演化,其次介绍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SFC模型中资产负债表项目及部门的划分,以及各研究中心的区位分布情况,以从历史上和全局上把握该研究的现状,并介绍SFC模型的主要应用;第三节介绍一个开放经济体的国民账户体系,构建资产负债-存量表和交易-流量表。第四节以一个简化的资产负债表和交易流量表为例,构建SFC模型的联立方程体系,求解析解,并进行比较静态和脉冲响应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二、文献综述

(一)SFC分析的方法论的演化:流量到存量,再到存流量等价的证明

货币分析方法论取决于对货币本质的理解,如果只是将货币理解为交易的媒介,那么常采用流量分析法,代表的理论有传统的货币数量论(Fisher,1911)、Wicksell(1907)的累积过程理论、Hayek(1967;1975b)的货币与商业周期理论、Robertson(1926)的可贷资金理论及Hawtrey(1926;1927)的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随着新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与价值革命的兴起,货币需求与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成为货币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货币理论分析方法随之转变为对存量货币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在强调货币的记账职能。Pigou(1923)和Marshall(1923)对Fisher的交易方程式进行修正,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关注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Keynes(1936)提出的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Tobin(1969)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以及Friedman(1956)对货币理论的重新表述都是注重货币的存量。

实际上,仅仅从数量关系上来说,存量与流量是等价的。Hicks(1939)、Fellner与Somers(1941)、蒋硕杰(1999)分别用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和存流量等价转换的方法证明了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的等价性。

1.SFC模型中资产负债账户和部门的演化及其研究中心布局

通过广泛阅读SFC模型及相关文献,共收集和阅读118篇明确以SFC方法进行数学建模的文献,按时间顺序,本小节从这118篇英文文献归纳SFC模型中资产负债表账户[3]及宏观经济部门的演化路径,除此之外还归纳了其研究中心的空间布局和论文发表的主要阵地。

自Backus和Tobin(1980)以来的15年里,SFC模型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公开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但是自1996年开始逐渐增加。SFC模型的优点之一是方便对宏观经济部门进行细分,应用结构化和差异化的分析方法对不同部门的行为进行设定。表1归纳了SFC模型中宏观经济部门划分的时间路径,颜色越深表明该部门在当年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表中的频数范围为1到9。可以看出,最常见的部门为家庭H、非金融企业F、政府G、商业银行B和中央银行CB。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模型增加了国外部门For,以刻画汇率波动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为了刻画金融危机的产生机制,影子银行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以刻画其与商业银行的互动和金融脱媒的影响。

表2(略)列示了SFC模型资产负债表账户的时间演化,频数范围为1到11。可以看出,SFC模型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其中最常出现的项目是物质资本

来源:微信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https://mp.weixin.qq.com/s/FUxdTeiheFOW5ZSQwurdXg 发表时间:2020年10月18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