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奥:澳大利亚外交战略亟待纠偏
字号

中澳关系如今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究其根源,在于近年来澳政府的一系列战略误判,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条:

一是执着于对美关系压倒一切。澳大利亚传统上把澳美同盟置于外交优先位置,但莫里森政府追随美国可谓不遗余力、不计代价。澳不仅利用各种场合吹嘘澳美特殊关系,在行动上更是“奋力争先”。澳积极推进“印太战略”,配合美在南海巡航;争做“五眼联盟”中最活跃一员,率先全面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甚至还游说别国效仿;积极加入美推动的“经济繁荣网络”“G7+”“蓝点网络”等倡议或机制。在疫情问题上,澳配合美对华“追责”、污名化,推动“独立国际审议”。相比之下,澳对美无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强推单边主义的霸凌行径完全视而不见,对美疫情控制不力、国内种族主义泛滥始终缄口不言,甚至还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审议“美国警察暴行和种族主义问题”决议草案之际为美开脱。在国际社会眼里,澳大利亚活脱脱就是“美国代理人”,像是美“第51个州”。

澳美同盟有其历史渊源,关系有亲有疏本也无可厚非,但丧失对事情是非曲直的基本判断,毫无原则地讨好、迎合,充当美国的棋子、工具,就是另一回事了。回顾历史,美秉持“美国优先”、牺牲盟友利益从不手软,澳美同盟关系真的是“护身符”吗?展望未来,在美为维护自身霸权全方位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的背景下,澳被绑上美国战车符合自身利益吗?澳国内不少有识之士也警告美政策的随意性和利己性随时可能令澳为其买单。

二是自陷于对中国的各种无端猜疑和偏见。历史上中国从未做过伤害澳利益的事,现实中澳从对华合作中得到了不少实惠。即便如此,“中国威胁论”的影子在澳对华政策中无处不在。不论是出台“反外国干涉”立法,还是对中国赴澳投资设限,抑或是终止新南威尔士州的孔子学院项目,澳始终防着中国。澳总理莫里森有句“名言”:中国是“客户”,美国是“朋友”。此话直白地反映了澳政府的真实想法,那就是澳大利亚只与中国做生意,不仅不屑于做朋友,甚至没有起码的尊重;朋友只和美国做。

上梁不正下梁歪。澳政府的这种偏见助长了澳国内各种涉华奇谈怪论滋生蔓延。澳反华议员将中国比作“纳粹德国”,拼凑成立反华小团体“金刚狼”。旨在促进友好交流的“澳中关系国家基金会”里居然塞入了“法轮功”分子。澳一旦受到网络攻击就称中国是“幕后黑手”。一些媒体无端炒作“中国渗透论”,恶毒篡改中国国旗和国徽图案。澳战略政策研究所自己长期接受美军火商资助,却炒作“中国干涉”,炮制具有煽动性的反华“报告”。澳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直线下降,国内针对华人及亚裔的歧视现象层出不穷。

国与国之间应当有起码的尊重。一国政府特别是领导人应致力于对外修好、化解分歧、推动合作,经贸联系离不开良好的政治互信和民意基础。当面谈生意、背后捅刀子的行径,中国人自己不会搞,也不会容许别人对自己来这一套。如果澳执意在妖魔化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是沉迷于搞意识形态对抗。在冷战已经结束30多年的今天,仍然高调鼓噪意识形态差异与对抗的没有几个国家,澳大利亚就是其中之一。在澳眼里,澳疫情缓和是“民主的胜利”,推动“独立国际审议”是为了防范“威权国家侵犯人权”;插手香港问题要披上“维护香港民众民主自由权利”的外衣;而中国发布赴澳留学预警和旅游提醒,就是对澳“价值观胁迫”。

澳自以为打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幌子就能应者云集,提高国际可见度和影响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澳在国际上的困境。像澳这样的国家,如果不去顺应时代大势和国际共识,不去为国际抗疫合作做建设性工作,不去对国际事务作出独立、公允评判,靠什么去赢得人心、发挥“中等强国”作用?澳在人权理事会等场合搞意识形态对抗的做法每每遭到挫败就很能说明问题。历史上,澳大利亚曾作为多边机制的倡议者、国际合作的推动者、经济一体化的践行者走在时代前列,然而现在的澳政府似乎被意识形态偏见蒙住了双眼,开起了历史的倒车。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段时间以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大行其道,疫情使世界各国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内外压力不断加大,考验各国政府的战略眼光和执政水平。是拉“小圈子”,还是坚持多边主义;是诿过于人,还是共克时艰;是政治操弄,还是寻求合作共赢,事关各国自身发展和切身利益,也会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希望澳政府选择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以真正成熟、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对外关系。

来源:《环球时报》 发表时间:2020年7月2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