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富:内嵌于产业和价值的开放银行将创造一片共赢的“蓝海”
字号

近年来银行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且转型的紧迫性越来越强,目前看来开放银行已成为全球趋势。本文指出,开放银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传统银行冲击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推进。

开放银行已逐步成为全球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银行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且转型的紧迫性越来越强。银行业过去增长较快、规模较大的资产,如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一些优势企业,其扩张正面临瓶颈,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资产扩张对象,下沉业务重心,关注原来的长尾客户。

同时,银行也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冲击。银行需要应对数字化冲击带来的各种挑战。开放银行是在银行转型的探索过程中,特别是在前几年不断增加金融科技投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寻找到的一个能够让银行接受的转型形态。

开放银行是将银行和金融科技结合起来,利用平台、互联网和生态思维重新进行资源整合,各取所需,并体现着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特色。

目前看来,开放银行已成为全球趋势,且这种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发布的《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中提到欧洲的开放银行是监管驱动,美国是市场驱动,新加坡和香港是政府引导。从中可以看到全球开放银行的发展趋势,并且开放银行最后选择什么模式推动,是内嵌于社会和经济的。中国在推动开放银行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也将会看到中国自己经济和社会的显著特征,其中既有政府引导的影子,也有市场驱动的力量,目前市场驱动的力量更强一些。

开放银行将极大冲击我们对银行和银行业的理解

过去人们将银行视为一个机构、一种牌照,而开放银行实际上是回到银行的本质,即银行自身的功能。开放银行更重视“功能”,而不太重视“形式”。

开放银行这一种概念和模式提出和推广后,将会改变银行的外在表现形式,甚至会冲击整个银行业的组织模式。因此在理解开放银行的时候,可能需要重新理解银行的呈现方式甚至整个银行业的组织模式,今后银行将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银行业将会以什么方式组织。

开放银行的模式有助于银行真正渗入企业和行业,发掘内在价值

银行和科技的融合,是希望能实现优势互补,但也会“破坏性创造”,冲击传统银行和科技的业务。因此,最好的开始是从“蓝海”开始。现在中国的开放银行,更多的表现为以银行为主体,以涉足银行过去“心有余力不足”的中小微企业为主。特别是在当下疫情期间,推出了“无接触”的微贷模式,这种结合很好地满足了中国的现实需求。

对于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的结合,如何平衡传统银行的利益和金融科技的诉求是一个问题。小微企业是一片过去银行不太有这种能力或者是说不太有优势实现的“蓝海”,从小微企业的长尾客户中能实现两者的共赢。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做了很多的尝试,如助贷、联合贷款等。

实际上,中国的银行还没有真正走进企业、走进行业,真正去挖掘行业或者企业的内在价值。如何通过第三方机构,包括金融科技公司甚至是垂直行业的内部机构,以开放银行模式,更好地发现企业或者行业的内在价值,并利用银行的牌照和功能,实现更加紧密的金融服务。这种结合,有助于解决中国现在的困境,也就是实现金融、科技和实业的良性循环,而金融不再仅仅只是科技和实业的局外人。这是值得考虑的另一片“蓝海”。

总之,开放银行不是简单将银行原有数据开放共享,而是共同挖掘现有数据和客户以及长尾客户的价值,共同形成一片未来都能获利的“蓝海”。

开放银行是一种对未来而言具有重大行业层面上变革影响的模式。利用好开放银行将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的问题,并且也许能够更好解决中国现在产融结合的问题,同时对于梳理当前货币政策微观机制,使货币政策传导更有效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然,其前提是要促进银行和科技公司,包括其他第三方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形成一种生态。

推动开放银行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监管态度的问题

目前看来开放银行是大势所趋,但是它会涉及到对传统银行冲击的问题,包括对我国当前监管体系的冲击。如今监管还是以分业监管、机构监管为主,转向功能监管还难以实现。开放银行回归到银行的功能,其监管也需要不再从机构的角度来认定银行,而是回到银行真正的功能,回到功能监管。因此,我国是无法一蹴而就达到对理想开放银行的监管能力的,这需要自身监管能力的提升。监管开放银行,是一个监管者和监管对象相互成长的过程。随着开放银行的发展,监管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进,两者之间也有一个相互迭代的关系。

从当前对开放银行的监管引导来看,已经出现接口标准,实现了一定的引导,为开放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接下来发展开放银行监管,将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背后的安全网管理,目前涉及到两块业务,助微或者联合贷款和各种理财产品的销售。银行曾经发生很多类似“飞单”性质的风险事件,所以如何管控银行国家安全网的使用,是开放银行监管的前提之一。二是风险管理和风险管控。银行和第三方及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各自做好风险防控,并找到和有效管控过程中特殊的风险点。

开放银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当前如果要引导发展,应该更多聚焦在两个方向,一是中小微问题,如何让银行借助第三方更好地触及中小微,采用更多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服务。二是制造业,包括工业,如何借助如今的工业互联网或者工业的信息化,促使银行和科技公司能够和企业的业务包括供应链结合起来,更好地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做更多的引导。通过这种业务的发展推动监管和开放银行相互迭代,实现开放银行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实现两者的相互发展。

开放银行实现数据共享的共识取决于如何实现既连接又分割

《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中提到的三层数据结构,一层是银行底层数据结构,底层数据结构是完全归属于银行的,任何第三方机构不会直接触及到底层数据,而是通过中间层缓冲,能够很好地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其中,中间层设计了一些半开放且带有智能功能的小程序,第三方可以在小程序里进行开放形成应用层。所以三层结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支撑大量的应用程序,对客户而言更方便、更友好,更能挖掘在应用层面上的价值,另一方面实现对底层数据的缓冲和保护,解决了安全和灵活运用的问题。这是银行微观的数据组织。

此外,还存在行业的数据组织问题。随着开放银行的发展,大银行、中小银行或者小银行对于科技的拥抱和结合程度是存在差异的,整个银行生态可能会发生变化。现在存在一些以大银行为主的开放银行平台,它们以银行为主体整合各类资源。但是对于中小银行特别是对小银行而言,它们可能会以某一个平台为主进行数据和资源整合,所以银行的行业生态会发生变化,这一种变化会在行业层面带来平衡数据安全和更有效服务的问题。

然而,技术的发展、行业的转型以及各个微观主体基于自身利益,在现有经济社会规则下的演化,会寻找到多层级方法,允许多种模式共存,从而能更好处理隐私、安全和业务的灵活有效问题。

来源:微信号:清华金融评论,https://mp.weixin.qq.com/s/GyLiVk2wz66VEukqZPk4mQ 发表时间:2020年3月16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