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贵林等: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其路径探讨
字号

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职工获得感进一步显现,发展中的风险进一步可控。但当前还面临着转型发展步伐比较缓慢、科技创新动能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乏力、服务领域拓展不广不深等困难和瓶颈。新时代地勘经济应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高地的双引擎作用,对内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对外开放合作、互联互通,实现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

0、引言

地质勘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的光荣任务,地质勘查业及地勘经济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性判断,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时代已经到来。地勘经济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总体看来,其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动力不高。再依靠过去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要求,也不符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因此,推动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近年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贵州省地矿局”)围绕服务三大攻坚战和贵州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为三大主要任务,通过采取转变观念、促进转型、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地勘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以下以贵州省地矿局为例,从分析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入手,探索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1.1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地勘单位而言,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其在追求自我长久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在行业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地勘行业具有其特殊性,除了在要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经营目标,还肩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服务的社会责任,因此不能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考虑地勘事业的永续发展。对于地勘单位而言,资源、资产都不具备竞争优势,其核心竞争优势是人才,确保事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因此,人才和创新是衡量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指标。

1.1.1 各类人才进一步集聚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人才保障是第一位的。这里所指的人才包括符合地勘经济发展需求的多方面人才,既要有专家型的、领军型的高级技术人才,还要有优秀的青年技术骨干,也要有懂经营、善管理、会谋略的复合型人才。以贵州省地矿局为例,目前拥有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人,各类注册师192人;局核心专家15人,局管专家36人,领军人才13人,杰出人才42人,优秀人才167人;博士20人,硕士369人;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级职称796人。以上述人才为基础,贵州省地矿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建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下设11个专业组,负责提供技术诊断、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高职称、高学历、专家型人才集聚且广布地质服务各个行业,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高中低相互补充的梯级人才队伍。

1.1.2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贵州省地矿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投资数亿元建设地质科技园,积极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挂牌成立了贵州首个地质专业院士工作站并申报建设“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创新中心”平台,申报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2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等平台也纷纷在各下属地勘单位设立。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以2018年为例,利用上述科技创新平台,成功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国家级行业学会奖8项,省级行业学会奖励7项,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1.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纵观全国地勘行业,产业结构大致分为四大板块,地质勘查、水工环、矿业开发、多种经营,贵州省地矿局也不例外。这是地勘行业长期发展形成的,既具有历史的积淀,也具有行业的局限性,虽然相对其他行业较为传统,但如果跳出这四大产业板块,尤其是前两大板块,地勘行业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要认识到,传统产业不一定都是落后产业,只要进行科学的改造升级,大都能焕发生机活力。关键是要如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

从局级层面来看,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更需要产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各地勘单位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特征明显,与政府有极高的契合度、与市场有较强的融合度,能够为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地质服务产品。作为国有属性的地勘单位,优化产业结构既是适应政府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市场需要、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推动传统地勘产业优化升级,必须要实现适应政府需求和市场需要的有机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贵州省地矿局将地勘产业四大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地质勘查和水工环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和拓展。即由传统的地质勘查逐步向旅游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国土调查及评价、新能源新材料矿产勘查转变;由传统的水工环向生态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及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等方面转变。这些业务更能适应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防灾减灾的自然资源管理的政府需求,也更能适应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市场需要。

1.3 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除了社会效益外,主要体现为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是指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以下对贵州省地矿局近几年来经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参见表1略)。

尽管自2016年起,贵州省地矿局调整了对经营总收入指标的统计口径,排除了以往统计中存在的“虚高”因素,但从表1中仍然可以看出,自2016年起地勘经营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总量控制在7%~8%的增长,而经营结余与利润率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1.4 职工获得感进一步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核心要义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方面。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广大职工的普遍获得感为最终目的。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获得感,简单理解就是职工的收入要与其所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原则。2016年以来,贵州省地矿局充分利用绩效工资收入分配政策,鼓励多劳多得,让绩效分配向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职工倾斜,充分调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普遍认同。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充分体现单位对职工的关心、关爱,鼓励创先争优,让职工对单位有归属感、自豪感,同时有展示自己的平台。2018年,贵州省地矿局组织了两批劳模、专家进行疗养、休养,多次组织看望慰问一线职工、困难职工家属等。全局有21个集体、23名个人分别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基层单位、班组等一大批集体和个人获得优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1.5 发展中的风险进一步可控

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处不有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必须紧绷风险防控这根弦。地勘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质量风险、经营风险、环保风险、廉政风险等,任何一方面发生重大事故,都可能影响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贵州省地矿局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源头控制,各方面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一是安全管理方面,印发了《省地矿局关于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防控体系;二是质量管理方面,建立完善质量问题惩治制度,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明确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三是经营管理方面,以问题为导向出台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办法,加强了经营合同管理、财务预算管理、项目结算管理、资金支付管理等;四是环保方面,为适应绿色发展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勘查开发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绿色勘查工作要求;五是廉政建设方面,建立了巡察制度,对所属地勘单位实现巡察全覆盖,监督触角延伸至生产第一线,把巡察工作建设成基层党内监督的“前哨”、发现问题的“尖兵”、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

2、当前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困难

2.1 解放思想转型发展步伐还比较缓慢

一些干部职工对新时代地质工作新需求认识不清,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敢打破思想藩篱,转型发展的认识和行动跟不上时代步伐,抓不住发展机遇。

2.2 科技创新动能还不足

一是认识地质工作的“工程化”和“简单化”趋势严重,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员把地质等同于工程,对地质工作的探索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深,特别是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对开展地质科技创新的意愿不强;二是地质勘查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率不明显,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三是科技创新的局限思维较为严重,生态环保领域研究涉足不深、创新能力不足,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较少。

2.3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现有技术人员大多为地质矿产专业,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新能源等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人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新知识更新慢,不能适应服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更不能满足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

2.4 高质量发展缺乏后劲

一是评价体系不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标准还未建立完善,有的单位在政策范围内的激励措施不够到位,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二是发展效益参差不齐,有的单位经营、财务、项目管理没有形成有效协同,不善于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全要素生产率偏低;三是发展后劲不足,有的单位产业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现有产业严重萎缩,省外、国外市场拓展没有打开局面,省内市场的深度挖掘也不够。

2.5 服务领域拓展不广不深

传统地质领域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不能构建起全产业链服务体系;非传统地质领域拓展不足,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生态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虽然有所涉猎,但其深度还远远不够。

3、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3.1 以转变思想观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地质工作已发生深刻变化,工作对象由矿产资源转向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指导理论由传统地质科学转向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动力由生产性任务转向科技创新引领和信息技术支撑。地勘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超前谋划,在地质工作指导思想上大变革、大调整。一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观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树立“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理念,顺应时代要求,在地质服务领域上大拓展,在服务大局中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必须适应自然资源工作新形势新定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源资源保障、服务防灾减灾、服务脱贫攻坚,服务土地、矿产、湿地、水等自然资源管理,努力成为多门类自然资源数据的提供者,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的重要业务支撑者,成为转型发展的示范引领者。三是要找准自身定位,要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地勘单位要充分分析研究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发掘优势、认清不足,从优劣势中找准自身定位、突出重点转型方向,培育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2 以人才高地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充分用好人才。进一步发挥好专家作用,强化技术攻关和服务;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好核心专家、领军人才、杰出人才、优秀人才等各梯级人才在各自擅长领域和各自岗位上的领衔作用。二是要为人才搭建好平台。搭建、做实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团队,为人才茁壮成长提供沃土。三是要让人才“显山露水”。鼓励包含技术、经营、管理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在真抓实干中出成果,引导他们申报国家、省等各级奖项。四要抓好各类人才转型培训。紧紧围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围绕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以及业务拓展、能力提升、发展转型的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3.3 以科技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地质科技创新必须从地球系统科学思维观和辩证思维观的高度来提高认识。一是要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既要注意探测浅部地壳精细结构与能源资源分布、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问题,也要探测研究关键带(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高度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复杂系统)的结构、形成与演化机制、物质转化过程与相互作用和观测关键带内部能量和物质通量、迁移和转化问题,更要开展人地耦合系统研究,深入理解地球表层变化趋势及机制和记录与解释地球变化特征,提出应对策略;加强重大战略任务部署基础研究、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二是要强化对生态环保领域的创新研究,围绕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数据和理论成果。三是要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融合研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和开发,促进地质信息成果转化,探索建立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提高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3.4 以深化内部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逐步将全员要素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等指标进行量化后,纳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目标。二是建立更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政策范围内,制定更为精准的管理制度,用好绩效分配政策,协调处理好宏观管控和微观激励的关系,大力激发干部职工闯市场、拿项目、干项目的积极性,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筑牢地矿经济基础,打造一批有带动力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批有牵引力的“排头兵”实体,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三是建立成本控制机制。从项目成本预算着手,以单项目核算为基础,通过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强化过程管控、缩短实施周期、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切实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四是建立全面系统的协作机制。用好用活内部资源,既要守好本土,也要放眼全省乃至省外、境外,进一步加强内部协作,广泛拓展市场;用好用活外部资源,抓住一批信誉好、技术过硬的外部协作队伍,提升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3.5 以强化基础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安全风险防控。不断健全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防控体系,推进地勘单位安全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安全检查,更加注重人员操作安全,全力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二是要进一步加强质量风险防控。分级分段完善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局级要抓好重大项目质量管理,队级要突出难点、重点、关键点,做到质量管理全覆盖,项目部要围绕项目全过程管好每一个环节。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防控。从项目风险评估、决策立项、合同管理、预算管理、资金支付、项目结算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各部门要联动协同和及时跟踪管理,从而推动基层地勘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四是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风险防控。地质工作过程和手段要绿色,植入绿色理念,运用高新技术代替传统技术,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拓展绿色地质服务领域,地质工作要服务绿色农业、绿色矿山、绿水园区,要在“山青、水秀、空气清新”上作出贡献;助推自然资源在绿色中开发,要研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绿色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经济健康绿色发展。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抓好内部巡察和整改工作,持续正风肃纪,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3.6 以扩大开放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巩固并深化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将合作框架协议具体化、项目化,积极推进城市地质、浅层地温能、地热资源、生态环境修复、三稀资源、矿产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项目的合作。二是巩固并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用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和专家团队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带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三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鼓励地勘单位与大企业合作,搭乘大型企业顺风车,广泛开展工程承包、产业投资、劳务合作,提高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走出去拓展服务市场。四是广泛结交新朋友,在项目合作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扩大“朋友圈”,构建起亲清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储备。

4、结语

新时代地质勘查工作及地勘经济必须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高地的双引擎作用,对内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对外开放合作、互联互通,实现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土资源经济》 发表时间:2020年3月2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